美国人生活

美国留学 学生讲述经典经历

了解美国人讲话的口语方式
美国人和美国人交谈80%是想告诉对方whatisabook。我们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尽管词汇难度不断加深,但思维逻辑结构却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国人常说Whereisthebook¬很少有人说Whatisabook¬而美国的小学生就开始问:Whatisthebook¬这种Whereisthebook¬只是描述阶段,连哑巴也能做到。但是我想连大学生也很难回答Whatisabook¬因为中国传统英语(论坛)教学模式没有教会学生表达思想的技巧。
  一种表达方式对方不懂,美国人会寻找另一种表达方式最终让对方明白。因为事物就一个,但表达它的语言符号可能会很多。比如水,世界上就这一个事物,但却有多种符号来表达它。如果一个人懂8种语言,那他在世界上被别人理解的机会就会大得多。用汉语说”水”别人不懂,用德语说别人也不懂,但用英语说water,别人可能就懂了。这就要多做替换练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做替换练习,但这种替换不是真替换,只是语言层面的替换,而不是思维层面的替换。比如,Iloveyou,按中国的替换方法就把you换成her,mymother,them等,这种替换和小学生练描红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替换没有对智力构成挑战,没有启动思维。换到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在love谁,现实生活中也不能这么随便love(笑声)。这种替换句子的基本结构没变,我听不懂Iloveyou,肯定也听不懂Iloveher。如果替换为Iwanttokissyou.Iwanttohugyou.I’veacrushonyou.Iwillshowmyhearttoyou等,或者给对方讲电影《泰坦尼克》,告诉对方thatislove,这样一来对方可能就明白了。这才叫真正的替换。

美国人生活

  从描述上来讲,由于中美的文化不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我们描述东西无外乎把它放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上去描述。但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我及外,由里及表。而中国人正好相反。美国人说”我向雪山走去”,中国人就会说”我从雪山走来”。时间上来说,中国人是按自然的时间顺序来描述。我们描述一个东西突然停住时,住往最后说的那个地方是最重要的。我们听评书常说,欲知后事好何,请听下回分解,中国人很认可这种压轴戏、抖包袱式的方式,而美国人听到这里可能会把收音机砸了:我听的就是whathappened,但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还要让我下回再听(笑声),岂有此理!因为美国人在时间上描述时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这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在时间描述上的巨大差别。
  因为任何语言除了标准化的东西以外,不容易学、易造成理解困惑的东西就是”习语”。比如北京人说”盖了帽了”,老外永远也理解不了,这就是习语。所以和美国人交流时,能适当地运用美国习语,他马上就会觉得很亲切,也很爱和你交流。那么什么是习语,我认为就是每个单词你都认识,但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是衡量口语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标准。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语。很多人都想学好外语必须丢掉自己的母语,这是不对的。因为我就是一个例子,我不仅汉语没有说得越来越糟,而且英语也没有说得越来越糟。
  为什么美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交流很少产生岐义?就是因为他们之间能”猜测”。我们的教学不提倡”猜测”。但我觉得猜测对学好美国口语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个词你没有听懂,你不可能马上去查字典,这时候就需要猜测来架起一座桥梁来弥补这个缺口,否则交流就会中断。
  中国人学习口语讲究背诵,背句型、背语调,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人讲口语的时候讲着讲着眼就开始向上翻(笑声),实际上是在记忆中寻找曾经背过的东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测的话,我想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以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会用美国人思维的六个技巧。中国学生如果能做到几点,用很短的时间肯定能学好口语。
 
 
大学新生: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周该干啥
大部分美国大学实行学期制,分为春秋两个学期。8月中旬是秋季学期开学的高峰期,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星期不上课却相当忙碌,颇为丰富多彩,有些不同于中国大学的做法。
国内经常全家出动送新生入学,美国也一样。家里有孩子、特别是第一个孩子上大学那是头等大事,很多家庭会“倾巢出动”,老少几代人开一辆商务车浩浩荡荡送孩子到学校。不过校园对于这批人一般不会完全陌生,这是因为美国人报考大学一般会去学校实地考查、学校也会安排教职工和来访者谈话,因此入学对于大部分学生家长至少是第二次造访校园。
美国大学一般要求低年级学生住校,高年级学生自行安排。因此,新生家长来到学校第一步莫过于把学生安顿下来,领取宿舍钥匙把东西搬进来。
第二天一般要注册本学期的课程。很多美国高中生在附近的大学上课,这些学分一般会被这些大学承认,因此注册课程过程并不简单。这个时候学生一般会见到自己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的责任是按照学生高中所上的课程量体裁衣帮学生参考什么课可以免修、什么课要加强。有时候,能否免修一门课会让人伤脑筋。因为很多学校按照学分算学费,免修一门课程意味着省下不少钱,学生家长当然希望能够免修,但指导老师却不见得同意。为了减少纷争,不少学校设有评估考试,考过了可以免修那门指导员和家长意见不合的课。
 
美国学子经验之谈
  美国留学、名校、申请、职业规划、未来发展,一系列关键词呈现出美国留学的现状——留学热、名校情结浓郁、重视人生发展。崔诗亮、吴霄霄、茹默涵正是留学美国群体中的佼佼者。 升学就业压力以及留学显而易见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目光对准留学,但是美国大学申请难度一年比一年提高,怎样申请,尤其是名校怎样申请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美国本科教育分为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校三大类型,在中国享有知名度的是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为代表的综合大学,文理学院的知名度远远低于综合大学。实则,美国文理学院是本科精英教育,一般不设研究生院,在美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顶尖的文理学院申请难度丝毫不亚于哈佛。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综合大学研究生院都很乐于招收毕业于文理学院的学生。
如果你打算本科之后继续深造,文理学院的优势非常明显。也正是因为在文理学院的深厚积累,使得他在之后的硕/博士班申请能够以一个应届生的身份申请到沃顿这样的顶级商学院。但如果你准备本科之后就业还是选择综合大学较好,因为综合大学一般位于市中心,就业机会多,而且学生多,人脉比较容易建立。
 
 美国留学:高中生历史部分考评最差
如果说历史是美国学生最差的学科,那么经济学却成为他们最擅长的学科了。在2006年的考试中,高达42%的高中生在经济学考试中达到了要求,明显高于其他 任何学科。不过美国教育部统计中心的巴克利(Jack Buckley)指出,由于各学科的考试的设计和主考都是分别独立举行的,因此很难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美国学生历史知识的 匮乏,很大程度上同联邦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有关。例如,2002年联邦政府的“有教无类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Public Law 107-110)规定全国所有3-8年级学生每年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统考。此举促使各地学校纷纷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数学与阅读能力,而忽视了其他 学科的教学力度。
全国历史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History Education)主席,来自圣安东尼(San Antonio)的历史教授萨琳达(Linda Salvucci)说:“历史学科正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她表示,当前许多教师培训项目鼓励教师在社会学科获取证书,而不是在历史学科方面。萨琳达说: “这些老师以为他们通过社会学科的培训就成为全能老师,可以什么都教,但他们绝对没有准备好教历史。”
 
不一样的美国书店
到美国已逛过远远近近七八家书店,除一两家中文书店较小以外,其余的都很大。书店里设有座椅,随处可以坐下看书歇息。不少中小学生放学后也到书店来,在少儿书刊处读书写作业,等候父母来接回家。书店里还有咖啡屋,供有咖啡和各色点心,读者可以边饮用边看书,读到兴头上,有的会坐上半天。
 
美国的搭车经历
在人的一生中,没有搭过车的人可能很少。搭车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省钱,二为省力,三为省时间。在欧美国家,搭车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只要有可能,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拒载。 ,找街、找人都是需要有很大的耐心的。找车、找人所需要的耐心并不亚于前者。后者除了需有耐心外,还需要准确性——既不能冒失莽撞,惹人讨嫌,又不能畏首畏尾,错失良机。
 
美国留学生的网购经验分享
一个朋友在和我谈到美国的网络信用的时候,两眼晶晶亮,彷佛看到的是一优雅的信用社会,一个失去了信用就没有办法立足的君子国。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就像我们经常抱怨美国人不了解我们那样,我们很多时候也不能够完全了解美国。不错,在一个完善的商业社会当中,信用就是金钱。一个信誉良好的企业或个人可以享受低息贷款,在进行交易时可以用信用而不用现钱。每个人的信用史都有详细的档案,因此在日常交易过程中,交易的双方都可方便地查询对方的信用史,从而决定对方是否可以被信任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交易。这套信用制度在美国一直运行比较平稳。但是,电子商务已经发展了四五年后,互联网对正常的信用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个人在网上的身份千变万化,网上行骗一度猖獗。
 
美国留学生述:开车上学是常事
美国的教学方式是一种自由而互动的,学生上课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老师非常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寻找新的思路。同学之间也经常会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观点,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提倡在尊重对方的同时,保持自己观点的独立。 在中国,买车容易养车难。而在美国,养车却很便宜。
 
文科新生可先选理科课
 很多初到美国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面对名目众多的课程,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虽然事先已经确定了专业取向,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少学生因误选课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影响了今后的转学或升学。
  选课贪学分多无法拿好成绩
  Mark一直都很喜欢运动,入读美国某州立大学,在没有详细阅读修课辅导书的情况下选择了“运动科学”这门课程,因为这个课程有两个学分。上课后才知道,这门课是偏理论的,课本中“骨骼”、“神经末梢”等专有名词铺天盖地而来,他拼命读书非常用功,还是拿了一个“C”。 Mark说:“早知如此,我不如修一门网球,一门篮球,一门一个学分,既能拿两个学分,还能锻炼身体,还能拿高分。后悔啊,都怪我事先没有了解清楚,心里只是想着一门课程拿两个学分,真是贪多反而得不偿失。 ”
  一周内无法适应新课可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所有学生到美国大学报到甚至在报到前就可以获得一本有关就读学校的选课要求和课程描述的一本书,同学务必要像对待一门功课一样认真阅读和研究这本书。
  第一学期选课不要贪多、贪深,在选课前一要细读课程描述,弄清所选课程的选课要求、具体内容;二要“翻阅”选修课的课本和参考书目,从中了解自己是否能承受这门课程的压力。
  学校有专门的课程顾问指导学生如何选课,学生所选的课程只有在课程顾问签字之后,才算是完成了选课的工作。遇到不清楚的情况一定要主动问,课程顾问会热心解答你的问题。
  值得提醒的是,大部分学校允许学生在上课一周内,如果发现很难学下去或者根本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可以申请换读别的只要是有学位的课程,过了规定的时间就不能更换了。
  文科新生可先选理科基础课
  一些中国文科生在美国大学第一学期就选择美国历史课程,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误区。美国学历史的方式与中国相距甚远。
  在美国,不是靠“熟背”,因为看待历史本无对错之分,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列举足够的证据,用富含逻辑的词语写出结构严谨的文章,是美国文史课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刚赴美的中国学生,这些都是难点。建议第一学期选择一门写作和演讲或者沟通课程,为以后选读文史类课程打下基础。
  此外,中国的文科生对大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程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因此第一学期选修数学、计算机基础等理科课程,比较容易能获得B以上的分数,到第二学期才开始选读一些历史、政府学之类的文科课程,会比较轻松。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lementor not insta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