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孩子在中国已经习惯了东方式的思维方式,突然转变到一个完全不同思维方式的国家生活,必然会产生很大的交流和融入困难。如何和当地人交往,西方人的礼节是怎样的,如何融入当地的社区生活……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困扰着孩子们。 出国门之前,很多国内高中生从未做过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出国后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生活也需要完全自理,面对巨大的中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学会独自处理生活问题……让很多孩子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专家指出,出国后,孩子们独自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将面临大考。国内孩子依赖性较强,多是由家长们包办事务,代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少孩子甚至害怕遇到问题,面对问题时手足无措,更无法想象出国后在无人可以求助的状态下,该如何独立处理、解决问题。 许多中国孩子在家时和同龄孩子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迈出国门后,小到买日常用品、打扫房间、洗衣吃饭,大到管理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甚至计划每周每月的开支……所有可能发生的事,随时都会向孩子们猛然袭来。
三年前的九月,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从摄氏三十八九度的菲尼克斯把行李搬上车,随着越来越低的气温到达了目的地:Flagstaff。
在菲尼克斯的下飞机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在菲尼克斯这个火炉上面还会有这样凉爽的一个城市。Flagstaff夏天凉爽,冬天则白雪皑皑,是滑雪避暑的胜地,与亚利桑那州的其他城市截然不同,单看flagstaff的植被覆盖,也很难想象这里是以仙人掌为州花的亚利桑那。
刚来这里的半年,可能最难适应的就是这里的空气湿度。一年里的绝大多数时间里,食品永远只会放干而不会受潮,打开包装的薯片只会越来越脆。似乎大家书包里都常备唇膏,不过待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在北亚的两年里我都是住在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大多是两人一间。因为舍友都是美国人,所以在平时的交流中,可以更多的了解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虽然住在外面可能条件会比宿舍好一些,但我觉得在宿舍与舍友两年的相处也是很好的经验。另外,在国外的二年里,生活还是十分便利的,习惯了洗衣房里的洗衣机烘干机,习惯了厨房里和几个朋友一起做饭,也慢慢开始习惯汉堡、薯条或是炸鸡的晚餐。
在北亚两年里读的是生物专业。在美国待了五个学期(包括一个暑假学期),完成了包括英语读写和民族多样性课程在内的所以要求课程。
在北亚上的叫做Critical Reading/Writing in University 的英语读写必修课。乍看来这门课似乎就类似国内的语文课或英语课,但修完了这门课才发现其实两者有很大不同。在国内,英语课和语文课往往注重与字词、句式、语法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课程上完后,虽然文字看得懂,但比没有足够地培养对文章、事件的思考与评论能力。但这门“英语课”却更像一门培养思维的人文课程,虽然题目上同样是读写课程,但在整个课程中,老师主要是培养学生看待、分析问题,对事件的思考,以及如何对问题、事件进行对比、类比或评论。在国内上的十几年的英语课,学到的主要是对英语字词的理解,而在这堂课上,不但开始真正学会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更重要是,这堂课教会了我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完成这门课之后,不但在其它的专业课的作业和论文写作上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也同样让我在待人待事上考虑的更加全面了。所以我感觉,虽然这门课并不是我的专业课,但它却是我在北亚上过的给我最大收获的课程之一。
刚到北亚的国际学生并不多,但因为flagstaff白人、黑人、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都很多,还是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存在于这个小城市里。在这里人们都很友好,无论是在学校上课还是去超市购物,都能遇到陌生人和你打招呼、聊天。他们会和你攀谈,会向你打听中国的样子,也会告诉你他们刚刚去看了成龙新拍的电影等等。这里的印第安人尤其善良,虽然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和美国传统文化有很大差别,也许他们并不是十分富裕,但印第安人看起来总是快乐的:他们总有快乐的事情并愿意与你分享。而在我们到北亚之后的两年里,北亚也加强了国际交流,越来越多的亚洲、欧洲人出现在校园里;学校里也开始举办国际节,在国际节上,既可以看到各国同学对自己国家文化习俗的介绍,也有机会在食堂平常各国不同的风味美食。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与中国的文化相比,美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的充满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不但能够感受不同的文化,更能够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以及他们的观点。
在国内上学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同龄人,而在北亚,不但有未满十八岁的“小”大学生,有一边喂奶带孩子一边上学的年轻爸爸妈妈,也有西装革履,穿皮鞋打领带的企业职员,甚至五六十岁的“老”大学生都随处可见。这样的学习环境,让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大家都能从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年龄层体会不到的不同的经验。就比如在我微生物课上就有这样一位“老爷爷”,他的女儿已经快要大学毕业了,但他也同样在大学里继续念本科。他本来是学工程的,现在在读生物,他的第二个学位。在实验课上我与他同组做实验,和同龄人相比,虽然他没有很阳光,没有年轻人的无限活力,但和他一组,我却能更多的学到实验时应有的稳重、认真与仔细。和他在一起的各个实验,虽然我们两个向来不是最快完成的,但实验每一步的稳扎稳打却能保证实验一次达到目的。
我回国前也参加了北亚的毕业典礼。文理两院的学生身着学士服,随着音乐从两侧缓缓前行,依次就座。典礼上讲话的校长和老师,有人严肃,有人轻松风趣;有人对毕业生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有对美国教育满怀忧虑的人。但每个校长、老师都对毕业生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在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和其他几个中国同学穿着学士服合影留念,虽然我们在国内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在北亚的两年,我们都在一起作为中国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度过在美国两年的难忘的留学经历。
有过一段美国留学经历的,是每个人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别人问起:“十几年的美国经历,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我会告诉他:“给了我来自不同视角的思考,做法和生活方式。”更具体地来讲,让自己对于曾经看不清的复杂画面,拉出线索,图像变得清晰,简单化了。最大的反差表现于,想了就说,说了就做,失败了就失败,成功了也就成功了,总比不尝试一次好吧。 国内较习惯于大一统的体系,人们对成功、失败、美满、悲哀,有一个比较概念性的认识,举例具体来说,对于一个所谓成功孩子的成长轨迹,有一个较固定的格式。在这种大环境下,个人的特性和自我,会渐渐被淡化。
在美国生活的人,无论他干什么,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干事的人心态上很快乐,干得也很敬业。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从来都认为不错。从留学开始,大部分美国人考到及格,就可以了,考场下来,问他们感觉如何,每个人的回答都好像得了101分的口吻,而我们中国学生考了个A减,也觉得失落。在美国做苦力工,没有人感到心态上的压力,我认识的两位中小学里的男老师,完成白天学校的教课外,都去打些零工,比如:到加油站帮别人加油,餐厅里给别人端盘子,即使工作时要服务于他们的学生和家长,大家也是乐呵呵的。如果经济不景气,美国人的晚饭没有时,会感到沮丧,但是,这与这里华人感到的丢脸完全不一样。许多美国人,在结婚以前,可以随便约会异性朋友,但是,一旦订婚,结婚就更不要说了,他们对待家庭的重视,特别是男人对待妻子和孩子的责任心和关爱,远远超越于我们东方人的行为。与美国人交朋友,不是表面上被人看到的冷漠,而是,美国人已经习惯独立,利用他人的功利态度很少,再好的朋友,也要公事公办,如果求你帮他做件事情,他们一定要偿还,即使行为达不到,也会在语言上让你充分感受对方的感谢之心。
美国生活久了,让我感受了一种超然的心态,不是活着给别人显耀,而是活得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不要问社会能为我做什么,要问自己能为社会做什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每个月里,我要主动做一两次社区、学校里的义务服务,这些来自不同背景和身份的民众,尽心尽力地为孩子,为老人,为社区服务,彼此都是陌生人,只是在别人需要时,我来尽一份力。最大的改变发现自己看周围的方式不同了,不是通过跟他人比较来体现自我的价值,也不需要别人的肯定来证实成功与否,特别是对周边发生的一切有了一种较客观的思索。拿写作来说,确实人生的前三十多年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提笔写任何东西,甚至连看文学作品的爱好都没有。在海外,看到太多活得自我真实的人,太多甘愿把复杂的心态还原单纯的人,整个宇宙中,当感到自己如此微小的时候,还有什么大得大失让你拿不起,放不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