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的辛酸苦辣

    很多人没有感受过真是的美国生活,都认为留学生在国外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真是的留学生生活,留学生的苦楚只有自己才明白。学习任务重只是其中一条,更关键的还是适应当地人的生活,这些都是要付出很多很多。

     告别幸福生活 独立自主开始美国生活。

     送孩子车子、别墅,不如送一个好的未来,李会被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送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去年8月,告别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她踏上了独立自主的留学之路。17个小时的空中飞行筋疲力竭,前来接机的志愿者是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毕业生——一对刚结婚的年轻夫妇。刚到时宿舍还不能住,只有暂住在他们家。开学那天,年轻的夫妇像家人那样把她送进了宿舍,接下来的事情全靠她自己了。

  这里的考试给分标准跟国内的不一样。在国外的一学期中,每门课程都有三次到四次测验,最后还有期末测验。每门课的分数不仅包括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也包括平时的小测验成绩和出勤率,其他得分由不同的老师来定,刚来李会就体验到这种记分的好处。

  因为大一修的都是基础课,所以她选修了一门人气很高的心理学。这是她全部课程中最难的一门。每天要阅读三四千字的课本内容,涉及到很多学术性专用词语,这对英语水平一般的李会来说很要命,第一次测验分很低。通过加倍努力,之后的几次测验成绩不断上升,期末成绩也没有因为第一次失误受到影响。因为在国内学的是哑巴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室友说,如果不多说多练,一辈子也说不好。李会慢慢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经常咨询指导老师,并跟教授发邮件交流,最后基本克服了胆小、害羞的毛病,状况也随之有了很大改变。

  另一位的留学生程云,英语同样有了质的飞跃。从小学开始,英语便成了她的必修课。10年中,学校教的侧重在语法和单词,而更重要的口语和听力却被忽视了。有了语言环境之后,小邓经常把英语当成一种工具,不再执着于深奥的语法和音标,经常和当地的朋友交流,从生活当中学习。她说,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再害怕,并且能想办法解决。

  进门易出门难 高淘汰率让人崩溃

  在国内的时候,往往羡慕国外学生如何轻松,不会有恼人的作业,不会有考前苦读,到这里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且更甚。一周几乎天天都有2堂到3堂课,每节2个小时或者3个小时。学校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签到率,所以逃课现象极少。课表往往经常变动,管教务的老师会发到学生邮箱中。老师上课都有课件,会贴到校内网上,所以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查邮箱和登校内网。

  作业分固定题目和老师布置的研究方向两种,小作业每门课每周都有,老师打印好学生到办公室拿来做,一周后老师会给出答案和讲解。大作业的时间要稍长一些,一般是5000字-8000字的论文,日历上画满各种deadline(交作业截止日期),不按时交要扣分,不及格须重做。

  学习同样有压力。虽然没有国内大学生们挠头的四六级英语考试,但考试也是多如牛毛,60%的淘汰率经常让学生们没明没夜地苦读。小测验和国内完全不同,会有考号、专门的考场和监考老师,题目则多得惊人,开考后便要笔不离纸狂写。小测验老师会认真批改,30%还要计入期末成绩。会考时10门课隔两三天考一门,时间长达三四个小时,考完一门总有手腕抽筋的感觉。出成绩的那几天大家都会很紧张,有的怕考不好还有祈祷的。成绩用小信封发给每个人,没有排名表,只有你的成绩和大家的均分,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隐私。

  “功夫不负有心人”,留学生王愿如愿通过全部考试。硕士毕业典礼在学校最老的礼堂举行。进入庄严的礼堂,体会着浓浓的学术气息,等待着叫出自己的名字;走上台来到校长面前,校长说Congratulation(祝贺),并颁发学位证书;下台巡场一周,同学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和掌声。

    学习便是生活 生活也是在学习

  留学并不是一味地学习,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都是必修课。留学很忙很累很充实。出国留学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专业,其次才是就读的学校。
  留学生读硕士学校一般是不担保住宿的,所以住宿要在出发前弄好。有的学生来之前没有考虑周到。国外买现成熟食很贵,所以一日三餐都要自己做。开始时照着家里吃了多年的菜谱炒菜,早上拿面包剁成小块炒着吃,看到鸡肉便宜,就做了苏格兰小鸡炖蘑菇。时间充裕时,就做山西刀削面、拉面解解嘴馋;做饺子,剁菜、拌馅都一手搞定,再用啤酒瓶擀皮,包下一百多个饺子款待老师和同学。有时他还会从网上看菜谱,韩国的石锅拌饭,日本的寿司,一样样慢慢地学;或者自创一些吃的,比如意大利炒面,凭着感觉调味,叫来室友品尝,大获赞赏。

  在学校写论文有点发愁,在国内练过很多的雅思作文,最多也就300来字,这边动辄要求3000字以上。写文章前要读很多文献,老师会推荐书目,所以作业一旦布置下来,大家都拥向图书馆,主要的参考书都是抢手货。国外的教科书一般都在100英镑左右,买的话很贵,负担不起。当然,看电子版也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整天扒在电脑上看,几篇文献看下来,眼睛又酸又痛。

  社会的多样性让人们不再满足于国内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国留学随即成为一种趋势。在国外学习1年多的邓诗卉对中西方教育差异深有体会。

  Teamwork(团队合作)这个词在国外的学习中被教授广泛提及,他们更乐于见到学生团队配合的精神。刚入大学时,每门课都有团队作业,这对邓诗卉来说是个新挑战,因为在国内很少有或者基本没有小组作业。同组的当地学生对小组作业显得轻车熟路,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不断完成不同的小组课题,所以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相当高。经过1年多的学习,她渐渐发现小组共同完成一个课题远比自己单独完成要困难许多,因为在这中间不单是知识的体现,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必须的,甚至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lementor not insta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