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上高中的女儿的英文老师在作文课上曾让学生们写首诗,半命题曰:《十三种方法看……》(ThirteenWaystoSee…..)。女儿写的是《十三种方法看茶壶》,居然能在词句不多的短诗中,描述出易被人们忽略的普通茶壶的多种功用特征甚至文化内涵。另一学生登上校刊的作品,题为《十三种方法看红色》,从人们害羞醉酒时的脸色、停车标志、到中国人喜爱的吉祥色彩等,更将红色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
读了孩子们的作品,我不禁对美国老师既制定相应规范、又给学生创意空间的命题方式颇为佩服,同时我也琢磨为何老师要圈定”13″这个数字?如今的人们大概已不再迷信“13”代表不吉利,但此数或许真有点魔力。由学生们的诗作可见,如果少于13种方法,可能概括不全而忽略了描述对象的重要本质;但如果条数过多,又可能因杂乱而重点模糊令人不得要领。我忽然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不仅是在教孩子们写诗学英文,也是让涉世不深的高中生们练习观察和归纳事物的方法。
我也由此受到启发:不妨模仿此命题法归纳一番在美国的处世经验,因为今年恰逢我来美国的第13年,该是回首来时路的最佳时机。如果到美国时间太短,会因对社会了解不深,知表不知里而看法片面。然而若身处此山太久,又恐怕对环境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不仁,谈不出对新移民们有启发的内容。
有幸的是,这13年来,我在美国学习和就业的领域,都是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范畴,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各行各业人士都会有些参考价值。很多华人到美国后,对更佳的物质生活容易习惯,但对观念习俗和处世之道却久久难以适应。这是因为中美两方的文化、传统、环境、价值观差异极大,真正做到文化认同谈何容易!
华人同胞们若打算掌握美国处世之道,并不需对文化传统等深刻内容思索太多,否则会违背弃祖宗教诲感到内疚,或顾及回国时无法与家乡父老相处。其实,归根结底,人们需要掌握的,是“入乡随俗”的灵活应变能力,而千万别不合时宜不分国情地固守一种观念和方法。华人们既然“入”了美国这个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乡”,就应了解这里的“风俗”,才能与之相”随”相安,否则就会过得很别扭。
这篇《十三种方法在美国为人处世》,并非包罗万象,却大致概括在美国与人打交道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我并不想从根源上评价中美文化孰优孰劣,也不主张同胞们彻底清洗头脑更换观念忘记民族传统。只想深入浅出,将繁化简,让中美文化的千差万别淡化为13条具体可行的实用技能。只需将这些作为在美国生存用得着的雕虫小技来学习,就会觉得掌握在美国为人处世基本方法并不难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