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都奉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整个中国教育悲哀!

形容当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好比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

 

至从老师打学生的报道被媒体无限放大后,越来越多老师“怕”了,学校选择妥协,奉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态度。

 

前些天,一名学生肆意打老师的视频便上了热搜。

 

 

视频当中一个小学生在教室里发怒,其暴怒指数远远超过其年龄阶段应有的特质。简直是暴打老师,拳脚相向难解恨,连续扔桌子板凳砸向老师!而老师居然束手无策,只能招呼同学离开,而不敢还手!

 

还有,更离谱的是4月8日,常德市三中高一学生郑某某来到鼎城九中校园内,与该校两名学生在上课期间打篮球,遭到九中政教处主任段成功驱离。

 

 

事后,郑某某回家告知家长自己被打,其多名亲属赶到学校对段成功进行殴打,期间有数百名学生围观,双方均有人受伤。

 

这还是算轻的,记得上2016年10月22日,就读于殷都区某小学的六年级学生张某回家后,对着母亲哭哭啼啼,称因最近成绩不好,被班主任体罚。母亲听后当天下午放学后,先准备好的一把长约10厘米的可伸缩裁切刀,将老师的面部、颈部构成轻伤一级。

 

这些都是新闻上看到的,你以为离我们很远吗?我有个小学教英文的阿姨,在一次午休期间被两名熊孩子拉扯头发,抓破头皮,说了熊孩子几句打了手掌,然后被投诉辞职了…

 

 

 

其实老师们都清楚,现在的学生都是家中的“宝”,学校里的“大爷”,是绝对不能碰的。只要孩子没有特别过分的言行和举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或是索性不管。

 

可你想过吗?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主观伤害学生的案例是极少数的,大部分惩罚都源于“恨铁不成钢”的爱。如果老师们都选择妥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孩子。

 

我并不奉行体罚教育,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真的是离不开体罚。

 

还记得教育的核心象征物“戒尺”吗?

 

 

不必说三味书屋里寿老先生那把不常用的戒尺对学生的约束力有多大;也不必说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的那把“怕人”的铁戒尺对小弗郎士的警示力有多强;更不必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造就了多少人才。

 

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也许你会同意这个观点。

 

就戒尺而言,这种教育方法古今中外由来已久,肯定有它积极的一面。它至少可以让学生从小形成并强化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管住自己。

 

尽管在运用的时候,可能出现体罚不当、不得体,导致个别的不愉快,但是这毕竟是个别现象,我们如果因此而全盘否定之,那就等于是因噎废食。

 

 

凭心而论,为何近年来未成年犯法相对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如:高初中学生群殴事件频发,并且由向小学蔓延的趋势。学生谈恋爱低龄化、性史小学生化、吸毒中学生化……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少年犯在学校时炼就了胆量,天不怕地不怕:我就要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等出事了才责备老师没教育好,平时“孩子很乖的”,这都是扯谈。

 

不吃小苦头,只能吃大苦头。当教育一味强调学生权利,而淡化学生纪律观念,忽视教师教育权利和保障,这无疑是整个中国教育的悲哀。

 

 

早些年,日本教育曾与中国遇到类似的状况。某官员欲禁止体罚教育,可后来社会强烈发对,将之废除。理由为:强大的民族必须要实行体罚制度。

 

除日本外,同属东方文化的新加坡亦对体罚有着严厉明确的规定。新加坡在对于体罚的解释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承受羞辱、谩骂、误解、威胁、殴打,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是社会的负担。

 

加坡对学生的体罚很特别,打屁股不要说了,劳动、值日、检讨是必须的,严重的话,家长还要在学校或体罚站陪孩子一起受罚。进入中学后,如果学生违纪严重或频繁,成人后是不会给他工作机会的,或者降低其工作待遇。

 

体罚机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学校加入体罚制度,不仅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从小有规矩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从小在被惩罚下体会磨难,长大后能做一个有胆识的人才。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