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刚刚开学不久。新加坡的小一新生都已经入学,但也有一群妈妈这段时间心急如焚,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进公立小学读书而寝食难安。他们大多是持就业准证和家属准证的外籍人士。
往年,非新加坡籍的学龄儿童,可以在小一报名的第三阶段申请入学。去年8月,笔者认识来自中国的周女士向区内离家较远,也不太热门的一所小学为孩子报名,因为这所学校在2C阶段后,还有30多个剩余学额。可是报名后,一直没有消息,也没有被告知去参加抽签。一直等到11月,才收到教育部的来信,告知没有学额,要他们自行解决,比如去读私立或国际学校。信上同时注明,这是最后决定,家长无须来教育部申诉,也不必去找学校。
这封信令她措手不及。她赶紧上网查询,发现国际学校学费一般都要三万多新元一年,而且入学也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国际学校的教学与新加坡不接轨,自己的孩子又不打算去别国留学,为什么要去读这么昂贵的学校呢?如果去了国际学校,将来孩子还能回本地学校就读吗?
本地的私立学校,收费也不便宜,而且只有一所是和政府小学的教学内容同步,不过这所学校离周女士所住的区太远;学费也要一万多新元。
记得四年前,周女士的丈夫被新加坡一家公司录用,全家都非常高兴,因为丈夫可以拿就业准证,以后也有资格申请永久居民权。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周女士支持丈夫放弃在国内的工作,接受了新加坡公司的聘用。
周女士的丈夫来新后,很快为她们母子申请了家属准证。在克服了最初的困难后,一家人终于安顿下来,周女士也找到一份在补习中心的工作。孩子上幼儿园的学费,加上一家人的房租,几乎耗掉夫妻俩一半的收入。孩子在幼儿园融入得非常好,英语也进步很多。在周女士看来,这是最大的收获。另外,政府小学的学费比幼儿园要便宜得多,虽然作为外国人,他们要交更高的学费,但还是可以松一口气。
不过这一切,如今被打破了。她连忙向本地同事和朋友打听,可是他们都没听说政策调整。到教育部申诉后,答复是没有学额。
有朋友建议说,一些不热门的小学在开学后可能会有学生不来报到或转学离开,这样就会空出学额。于是周女士苦等开学后,连找了好几家学校,得到的答复是,他们的剩余学额是保留给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的。
私立和国际学校难进
眼看孩子失学在家,周女士只能去唯一一家提供同步课程的私立学校询问,结果被告知该校早就爆满,学校已额外增加收生,只是今年像她这种情况实在太多,学校确实没有办法。
比她早来一个月报名的夏女士,也是同样的情况。她到私校报名时,排队名单上的人数已远超学校的学额,最后只有一半被录取。另外一名杨女士,她和家人都是美国籍,之所以为孩子报读本地学校,是因为喜欢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也想让孩子多学些华文。收到教育部的拒绝信后,她只好为孩子报读美国学校。当时那边的学额也不多,只剩下两个,若不是因为孩子是美国籍,可能也报不上。
尽管自己的孩子有学上了,杨女士还是对现在的情况感到困惑。她觉得,在美国,合法居留的外国公民的孩子都可以进政府学校读书。新加坡持就业准证者的家属既然可以在本地生活,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又没办法在本地学校受教育呢?
她很同情那些失学的孩子和家长。私立和国际学校的学额不多,无法应付突然增加的大量需求,而且很多国际学校收生也是有条件的,不太可能大量招收其他国籍的孩子。
孩子失学,妈妈落泪
周女士的孩子目前只能“失学”在家,国际学校他们是读不起的,也没有必要。实在不行,她说只好选择跟先生两地分居,先带孩子回国读书,不过中国小一新生是在9月入学,所以早回去也没用,索性在新加坡多住一段时间,希望还有峰回路转的机会。
周女士工作的补习中心对她的遭遇很同情,特别允许她调整工作时间,下午才上班。所以这段日子,她上午都在家陪孩子。孩子在幼儿园的同学都已上学,周女士的儿子原本也很期待,可是等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上,有一次孩子问她:“妈妈,我为什么没学上?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事?”她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路过的邻居也问,孩子怎么没上学?周女士说,他失学了。邻居难以置信,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们太挑学校,所以才没学上?周女士只好告诉他们,作为外国人,自己是没有权利挑学校的,只要有本地学校肯收她的孩子,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愿意去。
教育部:
无法为所有国际学生
提供本地学额
教育部发言人在回答《联合早报·新汇点》询问时表示,新加坡公立学校主要为新加坡学生而设。
尽管教育部重视国际学生为本地学校带来的多元化,因为这有助于本地学生培养全球视角和跨文化技能,但教育部必须确保国际学生入学之前,新加坡学生的需要首先被照顾到。因此,国际学生是在小一入学报名的第三阶段、在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入学之后才能报名。
教育部表示,国际学生能否入学的因素包括学校学额、确保学生分布良好等,教育部无法为所有国际学生申请者提供本地学校的学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