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去新加坡品尝下各国美食吧

    他们为新加坡注入欧美餐饮新势力,他们来自不同国度,但都热爱旅行、冒险、创业,游遍世界各地后选择于新加坡定居。几名来自欧美的新移民,于新加坡开设不同主题的餐馆,呈献多元化的国际美食。他们让新加坡的饮食界变得丰富多彩,也为新加坡餐饮业注入新活力。Marco Marco推出结合东西方口味的独特菜肴,如采用日式荞麦面为主要食材的“意大利面”,并加入金枪鱼、鳄梨、黄瓜等材料。凯瑟琳、丹尼尔和阿德里安一家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沙拉专卖店,提倡健康饮食。 SaladStop!推出10多种口味的沙拉,美味秘诀在于采用最新鲜的食材。弗里德里希是德国人,却对意大利料理情有独钟,移居新加坡后开设意大利餐厅。 对哈维尔而言,餐饮业是个能立即得到顾客反馈的行业,也可借助美食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沟通。 Kilo的其中一道人气菜肴,是小茄子搭配马斯卡彭奶酪,再淋上日式盖饭酱汁。

 高考后去新加坡品尝下各国美食吧

   让沙拉成为餐桌上的主人,在以米饭为主食的亚洲社会里,沙拉往往不被视为正餐。但对于SaladStop!三名瑞士创办人而言,沙拉不仅能成为餐桌上的主人翁,也是均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加坡首家沙拉店SaladStop!5年前开张,由来自日内瓦的丹尼尔·德巴耶(Daniel Desbaillets,64岁)与两名子女——阿德里安(Adrien Desbaillets,32岁)和凯瑟琳(Katherine Desbaillets,30岁)共同创办。餐馆背后的理念很简单,那就是在新加坡提倡健康饮食。德巴耶一家1994年移居新加坡,除了阿德里安,一家人都成为永久居民。父亲丹尼尔是家族中第二代酒店业者,常被派驻世界各地不同酒店工作,并携带家人同行。因此来新之前,两个孩子小小年纪已曾在泰国、斯里兰卡、韩国、印度尼西亚、美国等13个国家居住过。尽管曾多次辗转于不同文化、生活和饮食环境,德巴耶一家依然坚持着健康饮食习惯。阿德里安说:“母亲是素食者,向来注重家人的饮食,所以我们从小就吃着新鲜蔬菜水果长大。不管在哪里生活,沙拉一直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高考后去新加坡品尝下各国美食吧

来新后,阿德里安和妹妹在法国国际学校和联合世界书院求学四五年,后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修读酒店管理。毕业后,阿德里安前往香港、上海等地从事房地产行业。凯瑟琳则进军泰国餐饮业,在当地开设两家法国餐馆。然而,几年前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阿德里安被裁退,于是他在2009年从上海返回新加坡,并与父亲携手创办SaladStop!。同一时期,妹妹凯瑟琳在泰国也面对越来越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其中一家餐馆甚至在骚乱中被纵火烧毁。因此她决定离开泰国,前往奥地利居住一年并投入马术运动。2011年重返新加坡,为家族经营的沙拉生意助一臂之力。对于曾旅居世界各地的德巴耶一家而言,是什么吸引他们最终在新加坡定居?阿德里安透露:“几年前,新加坡还没有沙拉专卖店,所以我们找到了商机。新加坡熟食中心虽有许多美食,但营养价值不高。我们想让更多人吃得好,吃得健康,沙拉又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健康食物,所以想把它推荐给广大群众。”

从邻国采购新鲜蔬果,SaladStop!的出现很快填补了市场上的空缺,并在短短一年内开设5家分店;隔年,又扩展至10个店面。目前,全岛共有12个分店,为新加坡规模最大的沙拉专卖店。凯瑟琳观察到:“5年前当我们进军这市场时,很多人都认为沙拉不足以果腹而不把它视为正餐。当时我们的顾客有80%是外籍人士,但如今外籍和新加坡顾客的比例已相当,可见越来越多新加坡人已把沙拉纳入他们的日常饮食选择。”美味沙拉的秘诀在于采用最新鲜的材料,因此丹尼尔等人强调,团队只从邻国采购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店里除了售卖10多种款式的沙拉,也推出沙拉薄饼卷,迎合不同顾客口味。沙拉店过去几年来发展得相当快速,但德巴耶一家和其他餐饮业者一样,面对人手短缺问题。丹尼尔认为:“许多新加坡年轻人抗拒加入服务业,不愿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我从事酒店业时曾担任总经理,最初却是从洗碗盘入行。要管理好酒店,必须先了解每个运作环节,所以再辛苦、看似再‘低微’的工作,也是必经之路。”谈到未来,凯瑟琳透露公司将从今年7月起与一些政府部门合作,每个月走入校园、老人院和社区三四次,举办免费健康饮食讲座、沙拉制作工作坊等。她说:“我们不仅是个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健康饮食运动。希望通过社区活动,让更多人品尝到沙拉的美好。”

 高考后去新加坡品尝下各国美食吧

德国人钟爱意大利美食,29岁的弗里德里希·恒加(Friedrich Hamker)出生于德国汉堡郊区,从小在德国长大,却由于在意大利米兰住了一年半,对意大利料理着了迷。怀着这份对意大利美食的热爱,弗里德里希两年前申请就业准证移居新加坡,开设名为Marco Marco的意大利餐厅。Marco Marco售卖意大利面、比萨和三明治,目前在新加坡有三家店面。弗里德里希透露,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念完商学课程后,前往米兰攻读企业管理和金融方面的硕士,并在那里发觉意大利料理的魅力。他笑说:“意大利料理能拼凑多种新鲜奇妙的口味,所以受到全世界的喜爱,实在是太伟大了!”来新之前,弗里德里希曾在德国和南非从事咨询工作6年。然而,他从小就对烹饪和经营自己的餐馆感兴趣,于是开始构想创业点子。他发现新加坡普遍的“购物商场文化”最符合理想中的生意模式,加上已有德国朋友移居新加坡,便信心满满地进军新加坡餐饮业。一般男生不爱下厨,但弗里德里希从小在父母亲的熏陶下爱上烹饪。他说:“我在乡间长大,父母总爱采用新鲜食材下厨。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烹饪技巧,尤其是父亲,总煮出许多拿手好菜。出来创业后,也庆幸有厨师朋友帮忙研究出新食谱。”据弗里德里希观察,新加坡意大利餐厅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高档和较平民化的餐馆。他认为,前者提供的意大利料理美味但昂贵,后者的价格合理但料理水平欠佳。因此他希望以大众化的价格,提供可口又正宗的意大利美食。

结合东西方口味的独特菜肴,除了提供传统口味的意大利面和比萨,弗里德里希也创造出结合东西方口味的独特菜肴,如采用日式荞麦面为主要食材的“意大利面”,并加入金枪鱼、鳄梨、黄瓜等材料。另一道名为“The Singapore”的菜肴则采用意大利面、虾、豆干、姜花、叻沙叶和酱料,融合了东西方料理,令人耳目一新。弗里德里希透露餐厅不采用现成酱料,而是每天由厨师亲自调配。他也强调,团队采购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肉类,没有一样是经过冷冻储存的。另外,他们使用的意大利面、橄榄油、番茄和芝士也都是直接从意大利进口。为了营造舒适温馨的用餐环境,弗里德里希在餐厅内装置了橙黄色灯光,及在装潢方面采用暖色系。餐厅也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让顾客亲眼看到菜肴的整个准备过程。至于餐厅名称本身,也是弗里德里希用尽心思想出的。他说:“取名为‘Marco Marco’的灵感,来自伟大的世界探险家马可波罗。他是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意大利商人,曾游遍亚洲,把有关中亚和亚洲的知识带给欧洲人。同样的,我们想延续他的精神,把国际化美食带给更多人。”

这里的料理无法归类,踏入位于闹市中心的Kilo at Pact餐馆,犹如来到某人的家。几张餐桌旁摆放着家居用品,店主哈维尔·佩雷斯(Javier Perez,35岁)满面笑容地欢迎你进来Pact是一个结合饮食、日常用品和美容的新颖购物概念,将餐馆、服饰店和理发院纳入同一屋檐下,Ki为旗下餐馆。这家个性鲜明的餐馆,由来自波多黎各的哈维尔开设,推出结合中西方口味的独特料理。记者想把餐馆的饮食形容为“无国界融合菜肴”(fusion cuisine)时,却只见哈维尔摇摇头说:“我们的菜肴不能归类。来到这里,仿佛来到朋友的家。朋友为你准备的菜肴,未必完全符合某个地区的料理,但吃起来就是可口、开胃、温暖。”拥有黝黑皮肤的哈维尔,年轻时就爱冒险、环游世界。他出生于波多黎各,15岁时和家人移居佛罗里达并在那里求学。大学时,他专修公共关系和新闻学,曾梦想当记者。毕业后他前往瑞士深造,修读酒店管理相关课程,并担任过酒店职员、美国国家篮球协会职员,甚至是空服人员。2006年,哈维尔离开在泰国一家酒店的职位,持就业准证来新。他在新加坡籍妻子的协助下,于金融区开了一家越南餐馆。两年后,他们将餐馆迁移至武吉知马一带,改售卖结合中西料理的美食。期间,餐馆逐渐建立起良好口碑,也为哈维尔打响在餐饮业的知名度。于是,首家Kilo餐馆在2011年开张。如今,Kilo已扩展至三家店面。今年7月,哈维尔将首次跨出新加坡,于印度尼西亚峇厘岛开设第四家分店。哈维尔给记者品尝的一道人气菜肴,是小茄子搭配马斯卡彭奶酪(mascarpone cheese),淋上日式盖饭(donburi)酱汁后便香味扑鼻。淋上酱汁的小茄子与奶酪结合,咸中带甜,味道独特。

共同的美食语言,对哈维尔而言,餐饮业是个能立即得到顾客反馈的行业,也可借助美食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沟通。他说:“我们的顾客群不限于某个年龄层或国籍,走进餐馆,不难发现来自各行各业、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尽管背景不同,他们从美食中找到共同语言。”他还说,餐馆名“Kilo”源自一种航海标志,所传达的意思正是“我想和你沟通”。哈维尔也借此道出他的人生观:“我有很多梦想,经营餐馆是其一。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类顾客,聆听不同故事,学习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有机会做梦、看着梦想实现,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所以我很幸运能自由自在地追逐梦想。”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