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镀金性价比堪忧,“海归”能否笑傲职场。近年来,随着高考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人把眼光投向海外,希望能用国际名校毕业、外语一流、海外经历等给自己贴上“高精尖”的标签,为求职增加“砝码”,导致一波又一波“留学热”向中国袭来,愈演愈烈。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企进入海南,拥有外语技能的“海归”更有就业优势。张杰 摄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有27.29万名留学生回国,相当于1978年到2006年的留学生回国总人数。然而,“镀了金”的“海归”回国后,是否都能如愿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好工作,填补出国留学的高额成本?
出国镀金到底值不值,在英国修得硕士学位的王露透露,她出国一年半花费人民币近40万。毕业回国后待业四个月,入职海口一家国企。“现在每月工资不足5000元,照这个情况,我得连续工作5年才能把留学费用赚回来。”王露有些迷茫。“辛辛苦苦供孩子在国外读了本科、硕士,本以为她找个好工作肯定没问题,谁知道现在有这么多‘海归’,工作还是不好找。”家住海口的林女士谈起“海归”女儿的工作,就忍不住皱眉。当前,还未从金融危机中复苏的欧美国家就业严峻,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谋职,“人才回流”取代“人才外流”成为新景观。近年,“海归”就业遇冷、起薪较低等问题逐渐涌现,精英光环也慢慢褪色。越来越多的“海归”开始反思,出国镀金,到底值不值?《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实际工资与理想工资的比较中,“海归”们觉得“低一些”的占39%,觉得“低很多”的占38.5%,认为“差不多”的占20.7%,表示“高一些”和“高很多”的仅各占0.9%。有不少“海归”表示,缺乏工作经历的他们在和本土人才的竞争中,并没有明显优势。
大部分“海归”家庭认为划算,正在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夏琳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国内高校教授,该校绝大多数教师子弟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母亲一直劝我出国,我也不想比别人差。”谈到自己的出国动机,夏琳很坦诚。家长的期望是促成“留学热”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对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斥巨资为孩子镀金”的他们也更善于从“海归”的孩子身上找到“隐形”回报。家住海口的张先生就告诉记者,“孩子在加拿大读了4年大学,英语好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现在正赶上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相信他在这里工作会很有优势。”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调查,对比留学的教育投入和归国的工作产出,认为“划算”和“很划算”的“海归”家庭占绝大部分,只有三成多家庭认为“有些不划算”或“很不划算”。
“海归”要对自己有信心,“当前有一批‘海归’,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适应不了国内的复杂人际关系,从‘海归’再度‘归海’,需要重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林泽龙表示,希望国家能正确对待、充分发挥“海归”的人才优势,做好人才库规划,把这一点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高度,让“海归”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林泽龙认为,首次就业的平民“海归”肯定会经历一段磨合期、适应期,他们必须要学会厚积薄发、扬长补短。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们开阔的视野、新的研究理念、发散的思维方式等竞争优势会逐渐显现。“我认为,‘海归’们要树立起两个‘充分信心’———对国家的发展要有‘充分信心’,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要有‘充分信心’。”林泽龙说。
就业寒冬季 海归发展空间大年薪增长快,人们习惯用“就业寒冬”描述就业情况的不乐观,这个词或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衍生的就业严峻形势。许多行业出现裁员和减薪现象,新增就业岗位较之前大量减少。而2008年和2009年的毕业生却大幅增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寒冬”。 就业难促使应届毕业生“回炉镀金”,就业时间虽然延后,但高学历人才之间竞争加大。随着本科和研究生逐年扩招,中国高校毕业生在10年间翻了7倍。同时,留学人员加速回流,近6年回国发展的人数超过110万,其中2013年海归人数就达30多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估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历史性拐点。如今的就业市场上,高学历由闪光点变成准入点,海归由分子变成分母。看来,就业“寒冬”并不会随着经济复苏而就此结束。
就业市场未饱和,如同气象学中的实际气温与体感温度之别,就业市场的“寒冬”也存在感官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即使是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2008年和2009年,我国就业增长率仍未出现负值,随后的几年也一直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换言之,毕业生数量虽然增多,但我国的就业市场仍未饱和。数据显示,前两年海归集中扎堆金融业,而随着国内日趋多元化的就业需求,海归逐渐分散到房地产、文体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等行业。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房地产行业目前急需一些有国际化视野、跨国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人才。业内很多岗位,如工程管理、建筑设计、国际市场推广等,都偏向海归人才。另有调查显示,海归的年收入较非海归增长明显,在职场的后劲足;处于中高层管理者的海归比重大,职业发展空间广阔。春江水暖“归”先知,近几年,国家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各地政府为扶植留学归国人才纷纷出台新政,鼓励海归“做自己的老板”。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海归自主创业的数字在近几年更是快速增长。海归人数虽然增长迅速,但名校人才依然是回流巨浪中的佼佼者。某教育机构的统计结果表明,2013年世界排名百强毕业的海归平均年薪达到23.9万元,较2012年的数字增幅超过10%。就业“寒冬”的冷风并不会冻住真正海归人才的手脚。此外,以往海归由于语言优势和薪资吸引扎堆外企。现在,企业认为语言并非海归特长,其他用人单位的薪酬也与外企缩小了差距。在此背景下,海归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拓宽了,就业时海归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可相应缩小。连续几年的就业困境在惯性推动下虽短期之内不会有明显改变,但冰冻之下仍有回暖迹象。即使“冬天”持续,但“春天”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