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五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

   新加坡科技学院几天前正式升格为新加坡第五所公立大学,改称为新加坡理工大学,简称新工大。新工大以应用型大学的特色,跟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享有同等地位,为新加坡大学教育提供另一途径。
 
    全方位提升教育素质,此外,私立的新跃大学2014全时间学士学位课程,五所公立大学和新跃在新学年为本地学生所提供的大学学额随之达到1万4000个,是历来最高的数目。教育部长王瑞杰在其面簿留言时表示,政府提早一年实现了过去为国人所作的承诺,让每年升上大学的学生比率达到30%。家长由于子女在国内大学得不到升学机会,而得到外国,主要是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西方大学深造,因而加重家长的经济负担。这引起两方面的负面反应,一方面是,新加坡人认为大量学生到外国大学读书是巨大的外汇流失;另一方面,不少人看到政府热衷吸引外国学生到新加坡大学读书,并为不少外国优异生提供非常慷慨的奖学金,而加深了一些人以为政府忽略国人升读大学诉求的错误看法。其实,政府每年在教育方面的拨款是政府开支的一大块,如教育部2014财政年的预算便达110亿元。大学学额的不断增加肯定会加重政府在大学生身上的津贴负担,政府接下来的目标是,在2020年落实每届学生能够升上大学的人数占50%(即40%是获津贴的大学学士课程,另10%是获津贴的部分时间大学课程),这个目标在发达国家中也算是相当高的,只不过是新加坡是建国半世纪之后才开始落实。其中根本原因是,建国之初,教育政策是与经济策略紧密挂钩,对于培养大学生更是抱着“宁缺毋滥”的谨慎(或说是保守)态度。但是,随着新加坡人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一代的父母更是希望下一代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政治的现实迫使政府不能再忽视国人这方面的诉求,因此也才有提高大学生百分比的“承诺”。
 
   但是,政府的“承诺”不可能只是为了政治利益,而更是从国家整体利益来衡量,如更多大学生对经济是个贡献还是负担,更多的大学生是否等于是国民素质的提升。单从数目下手,要落实更多大学生的目标其实并不难,很多经济发展比新加坡落后得多的国家都能做到,新加坡必须确保的是教育素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今天的国际化时代,各国的大专教育学府都是互相评比,都在吸引来自各地的优秀生。随着大学生比率的显著提升,政府在经济上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如何重组经济结构,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显示就业机会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对年轻国人更有满足感、更有发展前景的事业规划。所谓“结构性失业”,已是新加坡多年关注的问题,因此,教育素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因为无论是大学毕业、初院毕业、理工学院或是工艺学院毕业生,都须面临“找一份好工作”的问题。这些不同水平的毕业生都应该具备受雇能力,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一定比大学毕业生差,大学毕业生也必须更现实地考虑到,当同届学生两位中便有一位同样是大学生的时候,他们就必须适当地调整个人的期望。当大学生比比皆是时,企业也必须面对中下层的岗位更难找到本地人来填补的困境。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开始思考,当政府逐步落实对人民的“承诺”时,我们是否已为“成功”带来的问题作好心理准备。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