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基本上数理或文科主修课是两大系列,现在的制度使学生都必须选修一些指定的科目,即使这一个科目对某些学生毫无兴趣和学习能力差。这样的制度和规定对一些学习性向特别强,学习能力明显有强弱的学生反而吃亏。最后很可能严重影响会考的成绩,总计分和升学,这种情况在初院课程也是一样。传统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像理工学院那样灵活,这也许也是为何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生放弃初院申报理工学院的原因,因为课程更加实际和迎合他们的兴趣与能力,没有被迫因为校方的规定而学习的窘境。

来自新加坡一家长心语:
我的孩子是高智商轻微自闭症患者,但在主流学校就读,也许因此这一类孩子对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但语文理解等科目较差,小六会考四个科目三科都考得很好,就栽在华文一科,严重影响他的总积分(T score), 别无选择。当然他最终无法进入理想的中学。中学时他只能选修六科,刚刚好符合L1R5的需求,因为这样,在报考O水准会考时,他没有像一般学生报考多达七至九个科目,继续升学时可以从中选出成绩最好的六科来申报初院。中三那一年选科,学校不允许学生同时选修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科学课程,人文科目(Humanities)是综合性课程中必修科,却也是我孩子最差的一科,过去校内的成绩显示,他很可能又会栽在这一科,因为他的兴趣和强项是数理,然而一般中学都有特定的课程配套,无法自由选科组合,完全符合学生个别的强项来选科,这一个情况相当普遍,即使是普通学生也面对类似的选科问题。显然的,学校课程还无法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也许是课程编排有各种限制,像师资、时间表和报读各个科目的学生人数等。
学校也有必要调整心态。教育部和课程研究署应该做出积极调整,因材施教,以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为选科的主要考量,灵活配合,适度调整,而不是硬性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读指定课程或科目。如果能灵活处理,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是最好的,对学生也是一种解脱,无需肩负吃力不讨好的科目,到头来也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和考到成绩,这更加符合科学教学,学以致用,学校和学生皆可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