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经验谈:什么是文化?

    新一轮的汉字繁体简体之争,喧闹了两个月,不仅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吵得不亦乐乎,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新加坡也被波及。文字的符号功能,演化历史与存在发展意义,众多学者已经详述,这里不谈。但是,将文字与文化关系的深厚内涵,以字体选择的小口切入,并且将其重要性提高到民族薪火传承的高度,这无疑就是头重脚轻。对广义的大华人世界来说,繁体字源于历史传统,今天主要流传于香港、澳门、台湾、海外(新加坡除外)。简体字则来自大陆政府的公权力,今天主要使用于大陆和新加坡。这是政治力量对文化自然发展趋势的外力干预结果。套用金融保险业一句术语,就是不可抗力之事件。这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事实存在,没有责任对错。
 
   将繁体字等同于中华文化,将使用繁体字等同于继承中华文化,这个立论本来就是错误。中华文化是什么?应该有什么?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生存和文明演化的历史,但是,今天它并未消亡。至少,我们同为华人,还没有明天即末日的危机感吧?人还没死绝,文化仍延绵,现在就为何为中华文化来一个盖棺定论式的结案陈词,是不是太早了?以持续发展的历史观来猜有多精准呢?充满古典韵味的繁体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部份的现在,但以此就切割排斥属于现在的那一部份、由简体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是否太狭隘了?
 
   我们通常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中华历史,若将时光拉长,空间拓阔,从更高的哲学位置俯瞰,古典和现代,繁体和简体,黄土文明还是蓝海文明,不过就是滚滚浪涛中的小小涟漪。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民族历史文化的内容,可以因为政治立场和真实程度有所不同,甚至尖锐对立。但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为记录符号,绝不是根本异同所在。
 
   文化传承的本质是软件(内涵和精神等),不仅仅是表面的标志(文字和建筑等)。华人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所发展的几千年中华文化,它属于过去,只能称为古典派。而现在派呢?由于政治作用,深受西方文化覆盖的港澳台地区,披着坚持繁体字的外衣,践行东西文化交融的躯体行为,客观上也丰富了现代中华文化的内容,成为现在派中的重要一支。
 
   作为华人世界的主体,大陆选择了简体字,在步履蹒跚中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且必不可少的文化发展之路。它们基于现实环境,互不隶属,互不抵触,互不取代,共同创造着属于现在派的多元中华文化。就连孤悬海外的新加坡,也在英文主流文化之外,不时回头咀嚼回味30年前铭刻着华人记忆的、用汉字为符号记录下的新谣(新加坡的中文校园民歌)。和大陆港台不同,这里没有人执着于源自校园文化的新谣,是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来书写,是否是血统纯正的华人文化;也许里面还掺杂了几句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白话甚至马来语,可是,它依然是由华人创造发展起来的,夹带着浓郁南洋海风的中华文化。
 
   想象一下,立足于后续发展的未来派呢?它就一定是繁体字为图腾,简体字就是叛逆?又或者简体字以使用者众的优势把繁体字一脚踢走?何为儒家?何为中庸?何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非此则彼的论断本身就不是中华文化观念。展望明天,我们可以憧憬,可以期待,但不可以确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自豪,但不代表我们就不为现代的成就骄傲。我们感动于为李白的激情、杜甫的深沉、柳永的细腻、岳飞的激昂、关汉卿的悲愤莫名、纳兰容若的无语苍天,从三言两拍到四大名著,太多的辉煌让人们回味。倘若我们把眼光拉回现代,难道我们就可以贬斥,柔情浪漫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笔锋犀利直插灵魂如鲁迅的《阿Q正传》、平实无奇却蕴诗情画意如朱自青的《荷塘月色》、大气磅礴气吞万里如虎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当然也不能少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高行健,还有深深影响笔者这一代人的巴金、冰心、金庸、琼瑶、黄霑……在属于中华文化的无尽宝库里,我们可以丢掉谁?我们有资格摒弃谁?请吵得唾沫横飞的人们记住这些名字,他们的文字有繁体也有简体,但这不会影响他们的作品流芳百世。难道我们就为了字体的简或繁,而选择在“巨擎”面前绕道而行吗?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