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土地局限问题 可考虑发展地下空间?
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50年或是更久远以后的城市将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象?受访学者指出,人口密度增加后,土地有限的新加坡应该大胆创新,提高土地使用率,同时确保城市是宜居的。受访学者表示,虽然地下发展有其可行性,可是一旦落实将很难重新发展,而且挑战也不少。因此,必须做出长远规划确保其灵活性和持续性。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杨国柔受访时说:“作为城市国家,新加坡面临的土地局限比其他城市更加严峻,如何在期待更宜居的环境以及土地、领空和海域空间缺乏之间寻求平衡,是新加坡未来面对的挑战。”他认为,当世界各大都市都遇到发展瓶颈时,新加坡很难找到效仿对象,因此在土地规划上应该当“先行者”,改变传统观念,寻求创意的解决方案。
土地资源规划书支持未来人口
杨国柔举例,目前道路设施占用新加坡12%土地,如果把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转移到地下,将能腾出许多地面空间,作为绿地等改善居住环境的用途。他指出,城市规划蓝图可以考虑垂直叠加(vertical stacking)的规划概念,在地面上打造高层住宅和休闲设施,同一片土地的地下则分别是地下停车场、地铁隧道和公用设施管道。杨国柔说:“(人们)有一个迷思是高密度等于高楼林立,这不一定正确。”在他看来,房屋、交通和设施的规划若能很好地整合,城市就能为住宅、休闲和绿化腾出更多地面空间,为城市居民打造高素质的居住环境。不过他也指出,地下发展一旦落实就很难重新发展,因此在设计上必须做长远考量,确保其灵活性和持续性。
一些方案难以无止境使用
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苏志强指出,新加坡过去多年来成功以填海、建造浮动结构、发展高楼和地下空间等方式扩大空间。新加坡也在探讨利用海底空间,例如正在建造的裕廊岛地下储油库,能为寸土如金的新加坡节省60公顷土地。不过一些方案难以无止境地使用,例如填海不能侵入邻国水域,也不能在深水中展开,填海本身也需很高成本;房屋高度也无法不断增高,因为这会影响航空交通。
苏志强建议新加坡发展更多地下空间。他说,目前新加坡比较多是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储藏空间,下一步可以发展的是地下工作空间,“在更远的未来,当我们成功打造地下工作环境后,也会有地下住宅和休闲场所的需求,这将是地面和地下设施综合的设施。”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土地有限的新加坡腾出更多地表空间,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苏志强说:“这些地表土地能用于更有价值的用途,比如住屋、林荫步道、绿地和水体。它能改善生活素质,让居住环境更好。”不过他也坦言,发展地下空间有诸多挑战,例如要考虑到高昂的建造成本,也得确保环境舒适,有良好的防火、通风和灾难应急设施。此外,公众也得要接受在这类新的空间里生活。
发展更完善公共交通网络
政府将大力投资发展更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希望到了2030年,将早上尖峰时段人们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比率从2020年的70%目标,进一步提高至75%,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也希望更多人骑脚踏车上下班。继交通部长吕德耀在本月中宣布地铁网络将在2030年前扩大一倍,国家发展部昨天公布的《土地资源规划书》进一步阐述新加坡未来的公共交通设施规划。规划书指出,新加坡拥车率和道路密度已超越香港,由于土地有限,未来必须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着重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目标是将早上尖峰时间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从2020年的70%,提高至2030年的75%”。除扩大地铁网络,现有东西线与南北线的讯号系统也将提升,从2016年起,尖峰时段列车穿行频率有望从每10分钟五趟增至六趟。此外,为延伸公共巴士覆盖面,当局也将探讨在社区内用小型巴士运载乘客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