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年 轻国家,她的移民人口由来自亚太各个地区的人种组成 – 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其他许多地区的移民。 他们的背景各异,为新加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 也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差异。华族社群的先辈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 属于多种不同的籍贯,使用不同的方言。马来和印度社群的方言问题不大,他们各自拥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沟通。占新加坡全国人口70%而成为主要民族的华人, 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将不同籍贯的华人团结在一起,这种语言就是华语。 “对华族社群来说,目标应该是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基本语言,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并且对未来有着共同的命运。只有这样,华族社群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只要它能包容并谅解其他社群的传 统,用英语与他们交流,并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未来奋斗,新加坡就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推广华语运动于1979年由我国前总理李光耀 先生发起。 这项运动的任务是要扭转华族新加坡人因各自不同的籍贯而使用不同方言这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改用华语取代方言。其宗旨包括:
1. 简化语言的社会环境,让华族新加坡人有一个共同的沟通语言。
2. 促进华族新加坡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3. 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讲华语的环境。
发展
从1979年至1981年,讲华语运动的对象是华族社群。1982年起,讲华语运动开始每年有不同的对象,例 ;如: 小贩、公共交通工友、白领工人、高级执行员等。讲华语运动向华族新加坡人所传达的信息是:
用华语取代方言,以能够更了解与欣赏中华传 统文化与价值观。
虽然讲华语运动使华人不讲方言,改用华语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但调查显示,华语在受英文教育的华族新加坡人当中却有 “失去阵地”的趋势。因此,从1991年起,讲华语运动的重点转至受英文教育的华族新加坡人身上, 鼓励他们多用华语。
2000年
2000年讲华语运动在 《 红河谷 》 这部电影的首映会上正式掀开序幕。
推广华语理事会于9月17日至22日期间,首次主办华语电影节。由中国最著名的制作人和导演制作的12部华语影片在嘉华豪城戏院放映。 推广华语理事会与青年音乐家协会制作了新加坡首张华语清唱专辑- 《 清唱发烧友俱乐部 华语清唱歌曲 》。 于11月18日举办 《 家家讲华语 》 座谈会,主讲嘉宾包括杰出教育家和来自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他们同与会者探讨了关于学习华语的方法,并且分享他们在家中和工作场所使用华语的经验。 “华韵薪传” – 系列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户外活动包括新谣、布袋戏、华乐等,在各大购物中心内举行。
举办 – 系列“艺人与您网上聊天”活动。
配合讲华语运动22周年纪念,出版纪念特刊 《 华人。华语。华文 》。
推出一个互动性唯读光碟 – 《 讲华语?没问题!》, 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使用者提升华文华语的程度。
1999年
张志贤准将为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式时,通过视像会议系统以华语向大巴窑图书馆综合网学习站的华文网际网络学员谈话:为 《 联合早报 》 副刊 《 现在 》 主持创刊仪式∶以及为“华语之窗”展销会主持开幕礼。
在4月启用讲华语运动网页的“聊天室”,并邀请嘉宾在网上清谈。
以互动及有趣的方式推动华文和华族文化活动,主办“华韵薪传” – 系列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户外活动,这包括新谣、戏曲、华乐和华语讲故事比赛。
在电视上播映由四名本地著名艺人现身说法拍摄的四部宣传短片“讲华语,好处多”。
1998年
为反映推广华语委员会的更大角色,委员会易名为“推广华语理事会”。理事会采用的新标志以汉字“门”为设计重点,象征通往华文华语的学习之 路。
在3月至8月举办“网际网络中文故事接力赛”。
举办“华语之窗”展销会,推ࡄ 0;与中文网际网络有关的软硬件、游戏、唯读光碟、中华文化刊物和商业刊物。华文研究机构和学校也展出它们的产品与服务。
举办以“世界华文”为主题的系列论坛,邀请知名人士和专家同与会者分享他们在使用华文方面的经验。
出版“时代英汉专用名词手册”。这本手册收录了商业管理、互联网与电脑、政府部门职衔及名称、以及食物、家庭、办公室用品常用词汇。
在讲华语运动网页和 《 海峡时报星期刊 》 刊登以卡通人物 “怕输先生” 学习华语为题材的漫画系列,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推动讲华语运动。
电台 95 FM 英文频道从星期一至星期五, 每天播出 30 秒的学华语节目。
新视第 12 波道播映 – 系列华语经典影片。
新视第 8 波道 《 星期二特写 》 播映半小时的讲华语运动 20 年纪录片。
推动全国中文网际网络计划。
在 《 联合早报 》 和 《 海峡时报 》 刊登讲华语运动特辑,介绍这个运动的目标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介绍 “华语之窗” 展销会。
1997 年
推出讲华语运动网页
设立讲华语运动网页的目的是推动人们对华文网际网络的使用。除了展示 1997年初级学院和中学写作与网页设计比赛的得奖作品外,这个网页也介绍其他华文网址,以及电视明星浏览华文网际网络的广告节目。李显龙副总理在电脑上 输入汉字,为讲华语运动主持开幕礼。
1996 年
讲华语运动开幕典礼配合嘉华电影公司新戏院开幕,以及由许鞍华导演的影片 《 阿金 》 全球首映会一起举行。影星杨紫琼也出席了开幕典礼。讲华语运动的网站也正式开启。
1995 年
讲华语运动开幕典礼上,呈献相声节目和由新视录制的英语环境剧 《 同在屋檐下 》 短剧。
教育部和新视第 12波道联办初级学院华语辩论会。
1994 年
讲华语运动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开幕典礼。晚宴收入所得捐给国家艺术理事会作为推动中华文化活动用途。
制作通联车资卡售卖给公众。
1991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是受英文教育的华族新加坡人。
1990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为高级执行人员。教育部、新电信公司以及当时的交通及新闻部联合制作 “打电话学话语” 课程。课程内容也刊登在华文报上。
1989 年
讲华语运动再次以整个华族社群为对象。
1988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为白领工人。为纪念讲华语运动步入十周年,也在嘉龙剧院举行综艺节目大汇演,由当时的交通及新闻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 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联合早报 》、《 联合晚报 》、丽的呼声和人民协会联合主办&# 12290;由卫生部制作的一系列保健教育学华语电话热线,总共接到 35 万通电话。
1987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为白领工人。为纪念讲华语运动步入十周年,也在嘉龙剧院举行综艺节目大汇演,由当时的交通及新闻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 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联合早报 》、《 联合晚报 》、丽的呼声和人民协会联合主办。由卫生部制作的一系列保健教育学华语电话热线,总共接到 35 万通电话。
1986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是餐饮场所的顾客。
1985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是公共交通工友。
1984 年
讲华语运动的对象是华族家长。
1983 年
讲华语运动进入巴刹与熟食中心。在 1983年至 1987年间,电信局提供 24小时的 “打电话学话语” 服务。繁忙时间平均接到约四万通电话。
1982 年
在工作场所推广华语。 当局也为不会讲华语的华族公务员及公众人士开办华语课程,同时制作了两套学习华语会话卡带,共售出超过 8 万 3000 套。
1979 年
第一届讲华语运动开幕。它吁请华族社群普遍以华语取代方言。在教育部的协助下,设计了华语会话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