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九家外国商会前天针对人口白皮书收紧外籍员工政策表示担忧后,2013年2月6日的新加坡国际商会发表文告,呼吁政府能放宽外籍员工政策,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新加坡,进而让更多国人受惠。为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国际商会呼吁放宽外籍员工政策。进一步限制外籍员工的措施,将危及新加坡作为亚太地区商业枢纽的地位。国际商会在文告中说,政府上星期公布的人口白皮书提出多项新加坡长期发展原则,对本地企业将带来好处,最终也让国人受惠。它认为,及早为增长的人口做出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对维持新加坡竞争力至关重要。因为这能为新加坡提供稳定商业环境,让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总部,制定公司长期发展计划。
国际商会也指出,收紧外籍员工政策,已对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带来冲击。国际商会解释说:“虽然我们理解新加坡人对‘外来人才’很敏感,但新加坡的经济应视为一个生态系统;这并非一个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或新加坡人与外国人之间的零和游戏。事实上,所有新加坡公司应相互合作,通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国家经济产生乘数效应。”它也指出,目前新加坡人力市场紧缩,工资上涨增加了通胀压力,并提高经商成本。如果政府不迅速解决这人力紧缩的问题,这将影响新加坡的竞争力,使新加坡失去亚太区域商业枢纽的竞争优势。反之,政府要是能放宽外籍员工政策,它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所带有外来直接投资(FDI)能转而为新加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新加坡国际商会成立于1837年,目前成员有约800家公司,包括在本地有业务的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代表了40多个国家,以新加坡公司最多,超过40%。国际商会在反映商界需要方面一直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通过持续提供关于政策的反馈和意见,它确保政府的政策可以帮助到其目标群体。政府上周公布题为《可持续的人口,朝气蓬勃的新加坡》白皮书,指出未来七年我国劳动队伍每年增幅预计将放缓到1%至2%,是过去30年平均年增幅3.3%的一半。
马宝山:人口政策或应分两阶段推行
届大选后退下国家发展部部长职务的马宝山(淡滨尼集选区)昨天参与人口白皮书辩论时说,在人们每天经历拥挤地铁巴士的今天,很难说服他们接受遥远的2030年将有更多人进入他们的生活。政府或许应该分两个阶段推行人口政策:2020年之前,集中精力发展基础设施;五年后,检讨人口白皮书中的各项预测,再进行有意义的国会辩论。他建议,从现在到2020年,集中精力改善地铁和巴士服务、强化结婚生育措施、加强国民融合和社区凝聚力等基础建设,同时放缓引进外劳,让公司企业有时间调整;五年后,检讨人口白皮书的预测,为2020年之后做准备,这将让大家更清楚新加坡的地铁、巴士是否会比较不拥挤;房价是否稳定;国人是否生育更多宝宝;公司生产力是否提高,并学会在较少外劳的情况下应付自如。他说:“到时,将会进行更了解情况,更具有意义的辩论。”他指出,人口白皮书或许是自新加坡独立以来,对国家未来发展拟定的最重要文件,里面有许多影响新加坡人的大胆与积极提案。但是,公众或甚至议员们在国会议事厅里,却过于环绕在690万这个2030年人口可能达到的数目字。
应讨论新加坡人福利。马宝山认为,国会辩论不应因“690万”这个数字而失焦。“数字可以改变,数字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新加坡人的福利,新加坡人现在和未来都感到幸福、有信心、有希望。人口只是达到这个结果的方法。”他强调,辩论应围绕国人所希望的新加坡和未来的方向。他相信,新加坡无法像之前那样,采取完全开放的经济模式,也不能如工人党所建议的停止增加引进外劳。这种情况下,只有选择“平衡”做法,让部分外劳补充本地劳动力,但外劳数量不能如之前一样多。马宝山支持“通过精准调试”引进外劳的做法,他说:“在新加坡的土地、水源和能源足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引进外劳,这显示新加坡是个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一个人们想要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地方。“新加坡若失去竞争力,失去活力,失去和谐和自信,不仅外国人不会来,就连我们自己的儿女也会离开,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他批评这几天的辩论,议员们花太多时间“内视”,谈论人们的不安和空间,忽略了新加坡要面对的世界竞争,以及新加坡如何在这样的竞争中求存,并有优质的生活。“(大家)几乎理所当然地以为美好生活会继续,即使经济放缓。我们期待就算经济放缓,还是会有新的设施建成,有更多房屋、更多地铁线。我们要求更多医疗与住房津贴。但我们却‘要少一些外籍员工,慢一点生活步伐’。”目前经商的马宝山经常到中国出差,对新加坡人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感受良深,他相信人口多寡是应付竞争的关键,“我们需要大量有良好教育的公民,也需要有才华的非居民来辅助本地人才”。他呼吁新加坡人敞开胸怀,给政府一个解释计划的机会,给政府推行计划的时间,为新加坡,同心协力。“上一代新加坡人携手克服逆境,创造了这个不可思议、我们称之为家园的国家。让我们这一代齐心协力,为我们的国家勾勒出下一段历程。”新加坡若失去竞争力,失去活力,失去和谐和自信,不仅外国人不会来,就连我们自己的儿女也会离开,以寻求更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