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化 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瞥

美国中、小学教育一瞥

 由于教师的职业敏感,在美期间我们关心的还是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情况。我们曾与东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交谈,也曾访问几位中、小学生和家长,略知一、二。
 美国的中、小学学制十二年(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两种,大部份是公立学校,实行义务教育制,不收学费。一般免费或半费供应午餐,学生都由校车定点接送。学校的经费由学校所在州和社区提供,各纳税人承担缴纳教育税的义务。私立学校则由私人或某企业集团赞助,收取昂贵的学费。进私立幼儿园,每人每年的学费近万美元。当然这类学校的设备、师资和教学质量,远非公立学校、幼儿园所能及。
 学校每班约20至30名学生,每天上七节课(包括早晨的预读和选修课)。根据授课内容不同,课时有长有短。一般上课形式以小班为主,有时选修课也采用大班形式。班级的教室不固定,同一班级学生所学的内容也并不一致,加上去实验室,图书馆多,所以学生到校后,常变换教室,时间紧,连午餐也仅半个小时,餐后立即开始上课。
 美国中、小学并不讲究加深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注重拓宽知识,加强能力的培养。正因为这样,一些华裔子女转学到美国时,感到数、理、化等基础课学起来很轻松,成绩往往名列前茅。有位家长告诉我们,她的孩子在我国国内读完小学二年级,后转学来美国,她把国内算术书给美国老师看,老师说:你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前可以不用学算术了。然而,他们所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努力拓开知识面,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会游泳。上课时往往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思考、提问、发表见解。教师重在指导,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摘记、解题,甚至写心得,写文章,再让学生回到讲台上来逐个发言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的能力。
 就举语文课来说吧,教师并不逐字逐句的讲解,不那么重视基础训练,而是着眼于开扩学生的视野,要求他们关心和收集生活中一些较大的写作题材。我们曾两次到邻居家去,跟一位十年级(相当我国高一年级)的学生交谈,她说:近来老师给她布置一道作文题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背景的比较》(据她说给别的学生题目,也是别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国文化的比较),我们不禁为之一惊,这往往是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论文题目,这么个十几岁的中学生能写得出来吗?过了几个星期去看她时,她果然拿出一本自己的打印好的文章,洋洋洒洒地写了十多页,说这就是那篇文章,里面有她的观点、论据、资料,还注有材料出处等。她已在课堂上交流过,老师表扬说写得很好。她还十分得意地告诉我们,现在她自己命题,准备下一次写《死刑是不人道的》文章。我们听了哑然失笑,于是围绕这个论题,争论了一番。她却侃侃而谈。固执己见。由于语言的局限,我们无从评价她的文章,而且对她们的教师,不从基本功抓起,就要求学生写这样大块的文章,这做法孰是孰非,无疑有待于研讨。但不管怎样,美国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从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而要求他们关心大事,并尽量自由发挥思想,从小培养他们个性解放这一点,也许有可取之处。
 美国的中、小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设有许多选修课,如音乐、乐器、美术、劳作、家政等。明确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选修一定学分的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要求学生每人都要掌握一种乐器。所以许多中、小学都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有的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课的内容上加深、提高。如初中的学生可以选学高中的数、理、化,甚至大学的微积分,所得的学分,到高中、大学时也予以承认,届时可免修这些课程。在选修课上,教师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给模特儿娃娃模型设计和缝制服装;要求学生动脑筋,设计多种类型的小制作等。我们曾见到一名初一学生的作品,教师只提供一只小汽球、一支吸管和一块硬纸,要求做成一部任意形状的车子,并当放掉球内气体时,通过气压,使小车走出两米,才算合格。这名学生兴致勃勃、动足脑筋,使小车走出两米五的好成绩。这样的小制作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此外,美国的州或社区经常举行校际间学科竞赛,学校也常举办郊游等活动。每当这些活动,教师重在辅导,放手让学生自我锻炼。如郊游前,学校与家长签约,报知学生的医疗保险号码,活动时自由结合,其内容、形式概由学生自定,这样学生自小开始培养组织、活动能力。
 学生在学习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很少有什么压力。作业基本要课内完成,玩的时间比做作业多,平时很少练字,从不背书,除英文拼字外,数学不背公式、文学不背名著佳句,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甚至连课堂上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只要不妨碍他人,你看小说、写书信、做什么都可以,有事还可轻轻地进、出教室。这样做法也着实让许多人担忧,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蓝保特先生就说:“你在美国呆越久,就学会越多的坏习惯,例如,做功课时带随身听,或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准备第二天的功课等。”
 在美国,教师十分注意尊重每个学生。学期初,给每人一个保密的学号,每次测验试卷上不写得分,而且写给学生本人。期终,教师则把全班学生各科成绩画出座标图,学生根据这张图,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是进步还是退步,别的同学是无法知道的(强调尊重隐私权,保护学生正当的权益)。这样做使优秀者抑制骄傲情绪,给落伍者以人格的尊重,不致于心理蒙上阴影,而可不谓是个好做法。
 此外,教师还跟家长经常联系。家长可到校随堂听课,学生还定期举办“向家长开放日”,其间有模拟短课(每节20分钟),有各种座标图展出,多数家长在徵得孩子同意后,根据学号与座标图,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可与教师沟通,以改进教学,协同教育学生。
 至于中学毕业后,许多人想读大学,就在十一年级提出申请,然后以九、十年级该生各科平均成绩为基础,划定你可进哪类大学。以后每年(指十一、十二年级)都得向你所报的学校提供你的各科学学习成绩。这些作为平时成绩,如其中有一个“C”,就取消你的入学资格。此外,学生还得参加“全美国大学入学统考”(分ACT与SAT两种),这类统考,全国每年要举行多次。中学生可在任何一年级读书时,报名参加考试,并可考多次。以最高分数为正式成绩,录取时平时成绩与统考分数并重,还得参考你参加社区活动、文体、学科竞赛等情况综合衡量决定。有人说美国的大学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只要有心上大学,无论天资如何,总能考取一所大学。如果中学毕业后不想马上读大学,而想先就业,那么日后工作之余,也可进入各类职后学校就读。美国的职后教育很红火,课堂上常有许多白发的老年大学生呢。总之,在美国要想读书机会处处有。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Elementor not insta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