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此话意为何?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且不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是否有把知识灌输进一个学生的嫌疑。晨间看见一条“大荔实验小学一教师当面怒撕学生书本”的新闻,不禁令我痛斥该老师的蛮横无理,该老师在学生未完成作业一事的处理上居然如此极端——不仅言辞激烈,行为激动,最后竟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将学生正在使用的书本撕毁扔在地上。
这名老师如此做法,撕掉的不仅仅是书本,惩罚的也不仅仅是学生,她撕毁了一个教师应有的风范和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了解书本对于一个学生、一名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书本是知识的载体,他具有神圣的意义,此种撕书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同时也违背原本想让孩子完成作业的初衷,甚至可以说是对教科书的一种亵渎(毕竟是被一位教师所撕毁)···
在谴责该教师做法的同时,我在担心教师的形象被这些典型个例毁坏。但幸运的是,另一则关于“‘这几个老师放弃大都市的优越环境进入乡村教书,就是帮助一些较为落后地区的孩子打好基础,为他们带去可贵的教学资源。
这前后两类教师的对比,前者令人唏嘘,后者让人猛竖大拇指!怎么会有如此鲜明的对比呢?同样担负着教师这一职称为何就差别如此之大?是校方师德教育和执教行为教育有所不同,还是我们在选择教师时没有把握好标准关?
一个教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道德品质优良的老师才能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好教师都不一定能百分百保证教得出好学生,更何况是一个无法控制自我情绪的老师、一个自身品德不够完善的教师呢?
国家需要严把教育关,莫让不合格的教师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心灵被伤害都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及时吸收知识、掌握知识,更不说是成才了。教师没有权利挡住孩子的阳光,而且教师有义务带着孩子去接受阳光的洗礼。
现实中争相标榜所谓一流小学、中学、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学校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学校。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