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或是常态。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相信,留学最起码能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语言水平的提升”。但我们日常交际中很容易发现,不少“海归”出国若干年后在语言方面依然“一塌糊涂”。在国外的日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现在很多大型企业及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时间成本,倾向于从海归留学生的简历中挑选用人。然而发现,不少留学生连阅读《纽约时报》这样的“大众语言”也非常困难。
为什么?Why?
近些年,伴随着私人财富的迅速积累以及新富阶层的崛起,选择出国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获得奖学金和机构资助不再成为留学的必要条件,不少家庭仅凭个人财富就能将子女送出国。新富阶层子女所形成的留学生群体也变得越来越大。留学已经不再是一种零散的个体行为,更像一种群体的社会现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问题:
当留学生被送出去处在陌生环境中,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调整,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周期往往和个体对环境的认识度成反比。
为了将这个周期缩到最短,留学生往往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让自己快速融入新群体,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二是在新群体中寻找身份接近或相似的个体,与其组成一个小群体,在不用将自身调整至与大群体相契合的程度时,就率先让自己“舒服”起来,这就是留学生在国外总喜欢和“母语群体”扎堆的原因。
我们可以理解这一现象,举个例子:如果A同学只会中文,B同学只会英语。那么如果必须让两者可以融洽交流,就必须让其中一方学会对方的语言,这个过程是长时间积累的,不可能在瞬间形成。
这就使得很多留学生自然而然会在初到异国他乡时主动亲近“本国人”,以帮助他们了解这个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事物。但在后期这必然会成为一种“交际惯性”。
中国的留学生基数十分庞大,所以无论进入哪所大学,我们都能发现“国人”的大量存在。为了适应留学生活,不少留学生会主动加入说母语的小文化群体。他们一起购物、就餐、玩耍。这就使留学生在日常环境中很少或根本不需要频繁使用外语交流。
语言技能的提升和语言使用的频率有关,但是不同课程对语言使用的要求也十分不同。这就像我们在中国学英语常说的“熟能生巧”。
文科类要求高,理工类要求少,毕竟文科要与大量阅读、写作及演讲等任务相结合,而后者虽也有阅读需求,但内容和关键词更多的是国际通用的符号和术语,这就使得词汇量少且重复度高,实验与操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于语言的丰富和完整要求并不会十分到位。
事实正是如此,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决定专业方向时,恰恰会选择一些对语言要求不高的学科。归结原因
1、语言要求低,使得毕业容易;
2、随大流选择了这些专业;
3、这些学科较实用,而语言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历史、哲学等,觉得不受青睐。
留学生提升外语技能的途径还有一条就是打工。由于国外政府提供的保障机制和自小养成的文化习惯,大部分非中国的海外大学生多会过一种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们通过贷款缴学费,通过打工还贷款和攒生活费。
但是,中国留学生却极少过这样的生活。因为:
1、国外法律多半会限制留学生打工的时间;
2、中国父母向来不鼓励学生阶段的子女打工,因为我们的观念认为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
3、现如今的中国留学生大多物质条件优渥,打工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
这里所谈论的语言问题所表现出的留学生现状,不仅关乎中国留学生,还关乎日韩、东南亚乃至欧洲留学生。
通过这一现场,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出国留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一纸的文凭?
不!除了学习课本的知识以外,我们的留学生应该好好学习当地的文化,当地的语言,多去和而当地的学生交流,让自己更快更好地融入自己的留学之国。不要白白浪费了难得的留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