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 留学前辈谈留学经验

留英学生谈“女王是禁忌”
 家乡风俗,养孩子是不能夸的,比如不能够夸孩子胖,饭量大,老人说这夸的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改天孩子可能就掉点肉,吃饭耍脾气,如今我渐有体会。以至于曾笠在吃饭的时候,我就闭着眼睛,从他旁边安安静静走过,生怕自己走路动静稍大一点,都会变成一句好话,适得其反后来,拿这个风俗与广东朋友交流,发现他们那里也有这样子的“说不得”心理。 于是我就想起来在英国的“说不得”。
  女王是禁忌吗?
  来英国之前,就听说英国的言论自由,在两个话题上不起作用,一个是女王,一个共产主义。但是我知道英国有一个合法的英国共产党。关于女王,我以前在国内听到的笑话是,一个英国人掉进了湖里,不会游泳,喊救命声音太小,于是喊了一声“打倒女王”,结果两个警察从远处跑过来,跳进湖里,把他捞起来送进警察局。这样的打捞,我从没有亲见,作为外国人,我也没有挑战这个传说中禁忌的勇气。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在看电视的时候,当感到一个F字头粗口隐隐约约成型中,一个“嘟”,就删掉了,特别是在看Jonathan Ross的访谈节目。
  F字头翻译成中文,原意很简单,加上与语境相配合,对应的中文词汇,可以像西湖漫步,湖光山色,达到移步换景的境界,这是英语的高妙之处,也是中文的灵活。记得我当初看施咸荣先生翻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禁叹服其中骂人粗口的丰富,觉得英文表意之丰富,远胜过中文。等到买了一本英文原版看完,才明白其中中文粗口,大约十之七八,在原文里只不过是单一的F字头,功力在施先生这边。
  在英国这么多年,我唯一听到过一次骂女王,是在一个下大雨的深夜。
  我住在校园里面,到了晚上七点之后,冷冷清清,到了夜里,能够把行人的脚步听一路。
  在那段写论文的日子里,这样的脚步声,伴着几句偶尔的话语,颇有寒冬夜行人的意境。尤其是,当秋冬时候,暮色四合,到了夜里捂得更紧,整条路上只有我的客厅亮着灯,我不知道过路人有没有抬头看,猜测房间里面发生什么,是不是他们也有我当初刚到英国那样,能够看到屋子里的灯光,却泛起一种绝望的感受。因为那些老房子的石头墙是这么厚,而除了星星,那灯光是夜里唯一看到的亮光,但是所有亮着灯的房间,都不是自己的家,你也很清楚自己很难成为那所房间的客人。
  那天深夜,却是在春天。
  英国这三年来,春天气温变化反常,几乎都有大风在夜里。那天还下着大雨,我在敲键盘写文章,雨大的时候,打在那扇大窗的玻璃上,比键盘的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突然我听到一个人的脚步声,从远处过来,凭着听感,应该是一个壮实的高个子男性。到了我家所在的路口时候,他突然开口骂道,F the queen。那声音好似在雨夜,打了一个春雷,声音清脆而又猛烈,像年轻结实的猎犬的吠声。一声之后,又接着一声,然后一声一声不停。
   我突然感到紧张,在这条路上,如果没有人熬夜的办公室,那只有我的房间亮着灯,这声音一声接着一声,而且是在咒骂女王,这人肯定疯狂之极,也许是酗酒的醉鬼。但是凭着声音,又是非常posh的英式英语口音,也许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愤青。
  不管是谁,我越来越担心,那声音会变成一块飞来的石头,把我的窗户砸破,那么急骤的雨,会把我窗帘和地毯打湿,我房子的保险包含了这个费用吗?申报起来的手续,是不是要持续一个多月?我还担心他会来按我家的门铃,要进来和我聊天。我已经被吓得不敢掀开窗帘看看外面是谁,生怕被他看到窗子上我的人影。
  窗外的骂声,好像春雷阵阵,我看着电脑上的时间,大概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之久,他在我家门前的路上走了好几个来回。终于我听到另外又有两个声音加入,是警察,他们似乎在劝这个醉汉,还是愤青。
  不再说的对话
  时隔多年,那次深夜的骂声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每次想起来,还有一股惭愧跟在后面。那是我在英国听过的最有力量的声音,最热情的情感宣泄。而那时候的我,却居然被这种激情的力量所震慑,感到害怕,脑子里担心的是房子的保险。
  这是一件多么可耻的记录。我曾经是多么热烈的参与这样的谈话:在大学最脏乱的宿舍,或者校外小饭馆,深夜,最好有雷雨,独明的灯火,汉语各地口音的F字头方言版,一瓶接一瓶的燕京或者红星小二,还有一切被视为禁忌的话题。
  而这一切,在若干年后,一个鼓吹言论自由的国度里,我被吓得躲到了窗帘的后面,不敢面对,等着警察过来维持秩序。去年8月,伦敦市长鲍里斯在北京评论奥运的时候说,“I am thrilled, I’m overwhelmed, I’m incredibly excited but I’m not intimidated!”(我被惊了一下,我陶醉了,我感到难以置信地兴奋,但是我没有被吓住)除了最后一点,我和他都一样。
  这是我生活过的英国,让我丧失了谈论的热情。我曾经如此渴望过的自由,作为一个外国人,被言论自由所改造。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原因,直到在找工作的时候,我慢慢有了一点体会。
  有一段时间,有个朋友常常下午来看我,找我聊天。他要转学,我要毕业,时间是夏末,我们两个人都为将来求职发愁。我突然问他说,如果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你,在工作中,你的想法和老板不一样,你会怎么处理?朋友说,我把自己的意见告诉老板,然后尊重老板的意见。
  我说,如果是我,我就回答按照老板的意思做,我的意思提都不提。朋友问为什么?我说,老板只不过找一个人干活而已。当习惯性反叛统治社会的时候,我们追求着一种积极的自由,这种自由常常是暴烈、出格、甚至荒诞的。出国对很多人,曾经是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一种选择,在教给我们写cover letter的模板里,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模板,一封长达两页的cover letter,用了开头两大段来描述自己童年时候是一个星空下的男孩,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在文末才告诉教授,我想来读你的博士,请问有没有奖学金。
  当有一天,自由成为理所当然,反自由成为一种社会禁忌,我却有说不得的担忧,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悖论,不知道你有没有。
 
留学英国:关于名字的点点滴滴
 窗外是非典型的英格兰之夏,雨一直下,过去对英国夏天的期盼,最近两年慢慢变成了对初秋的向往。九月底十月初的天气,好像北京的初秋,空气清冽,一切的记忆都可以保鲜的特别好,比如初次问候的名字。
  没有英文名字
  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布里斯托,同事和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我想了想,说,我姓曾名飚,我更愿意你叫我Zeng。对老外来说,理由有点滑稽。因为我的名字“飚”,普通话读成Biao,在中国的一些北方话里,是又胖又笨的意思。我不希望在读博士时候,整天被人以胖笨相称。大笑之后,朋友就欣然接受了,对我称姓不叫名。据说,这种不加Mr.直呼其姓的称谓是一种比较轻慢的做法,好在用“曾”日久,习以为常。意大利朋友常常极为夸张地把Zeng发成“赞歌”。我的导师一度开玩笑说,看到你的English的文章,我怀疑自己读的是Zenglish。 为了避免胖与笨的尴尬,其实解决方法还有一个:起一个英文名字。我曾经有过一个英文名字,叫Tony,还曾经在hotmail签名里加上去。后来,慢慢发现英语黑帮片里,老大叫Michael,老二往往就叫Tony,或者反过来。试想一下,一个戴着黑边眼镜的小矮个,被人当街叫一声Tony,总觉是气势不够骠悍,不足以让行人让路,有辱Tony的威名。初到英国,遍地的英文名字,碰到中国同学,万一取了英文名字,常常要问好几次,才不至于忘掉,往往交了一个朋友,误以为认识了两个人。所以后来收到Dear Tony,这样的电子邮件,往往觉得发错了对象。
  慢慢地这些年,认识的中国朋友中,不起英文名字的越来越多。现在工作单位里面,三个博士后,一个zeng(曾),一个shun(逊),一个sheng(晟),都没有英文名字,结果同事一说,听起来感觉都差不多。
  曾相逢
  国内有一位出版人黄集伟先生,喜欢收集汉语新词,每年出版一册当年汉语新词语的札记。他给自己双胞胎儿子,起的名字非常绝,一个叫佐思,一个叫佑想,合起来是“左思右想”的谐音,拆开来颇有追求言论自由,促进精神文明的意味。我曾经恭维他说,您给儿子的名字起得太妙了,妙的都让我不敢生小孩,怕起不了一个好名字。不想到几年之后,上天给我一个为孩子取名字的机会。身处中英文的夹缝之间,我觉得要起一个名字,足以实现一次跨文化交流。因为家里还是按照家谱来,所以三个字,已经占了俩,比如,我的名字其实中间,还有一个辈分“清”。我对中国人的名字,热衷的是春秋战国时候的风格,进而对很多日本名字用字情有独钟,比如相扑手的名字,很有古风。
  国民党将军戴笠,字雨农,这是一个非常江南的名字,来源也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初与人交,有礼封土坛,祭以犬鸡,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言交不以贵贱而渝也。”据说,笠的日语发音为kasa,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种器具,也是故乡江南水乡常见的物什。察看图片资料,日本的斗笠,古意盎然。 于是,就叫他曾笠。如果有字的话,我叫他相逢,仿照黄先生的幽默,和自己的姓开个玩笑,就是“曾相逢”;假如将来还有一个儿子,我会叫他曾筑,字渐离,筑是战国高渐离精通的乐器,有精通民乐的朋友说,筑可能是筝的前身。
  相逢渐离,是我喜爱的人生两种滋味。竹字头下,是自己故乡门前的竹木街;一立一巩,是对自己,也是对儿女将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期望。 名字传给朋友看,一位中文系的师妹串成两句:曾笠曾筑,相逢渐离。把这个伪古风翻译一下就是,互相碰到的时候,曾经一起在雨中带着斗笠,慢慢分开的时候,曾经在一起击筑而歌。而如果有一天,有外国人问曾笠的名字,他说Li,大概也没有什么又胖又笨的担心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意腾英国留学中介www.eistudy.com以多年的留学中介经验为您的英国留学之路提供快捷的出国留学流程和全方位保障,零中介费!国内免费留学咨询热线:400-7160816 新加坡咨询热线:0065-67379958

 更多留学咨询 请关注意腾留学
新加坡留学美国留学澳洲留学英国留学加拿大留学返回首页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