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养成了一个关注教育新闻的习惯,可能是因为小编工作的性质吧!早上看到一篇文章——《人大教授:我在大学看到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引起小编回味想起自己大学所见到的一些现象。
文章中讲到的关于“一个小女孩将作者所写的,关于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片段刻在她自己的桌子”的情节,使我感触颇深,那段话的内容如下: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那个小姑娘对作者说:“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这小姑娘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她无法想象,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
可见孩子内心到底是多么地渴望校园外丰富多彩的世界,多么地希望能拥有一个自主、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
若是孩子的天性无法得到释放,课业太过繁重地禁锢的小孩,孩子会不会变得抗拒学习,更甚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呢?难道孩子成才的指标就只是试卷上的分数吗?这些疑问使人深思。
下文作者还谈到了自己以一个大学教授的身份发现的现今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挂科”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大学生对老师布置的难度高的作业公开表示不满,对老师要求阅读的文献敷衍了事、几乎很少有学生有完整的课程之外的学习计划、上课无精打采,甚至埋头睡觉。
针对这些现状,教授发出“初高中的重压之后,大学生普遍身心俱损”的感慨!并指出我们的大学生学习时还是中学模式——只阅读一本教材。
是,教授所提及的大学生在校现象已然是司空见惯了。小编作为一个大学过来人,已经见得多得不能再多了。上课=玩手机睡觉,下课玩手机睡觉,课余打游戏放松,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不仅如此,完全反常态的事情还有,对学习的讽刺成为校园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你在努力学习看书反倒遭人调侃,反倒遭到隔离对待,被称为“奇葩”、“傻逼”。
可能小编当时比较单纯,妄图想改变这种现状,可是却发现根本无法更改,我并不拥有这种影响力。到后来就只能安慰自己,每个人有每个人选择大学学习方式,走自己的路就好了。所以我依然选择学我该学的东西,加入学生会、入党,过我自己觉得正能量的大学生活。
我曾经想过这种病态的大学学习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后面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被一句老师从小鼓励我们学习的话所导致:“现在努力学习,大学你就轻松了!”但其实这话本身读起来并没有什么危害,只是这句话让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认知:大学就轻松自在,可以不用学习了。
可是很多同学都是在中学比较优秀的学生,都是在学习竞争、同类拼杀中脱颖而出,进入所谓的好大学。但经过了高考,似乎就觉得人生中最难达及的目标已经实现。可以放松了,任意地释放自己的厌学情绪,也不懂得该怎么样使用大学的这种自由了。想想都让人唏嘘,正如教授所疑惑的:“我们的孩子们真是当得到自由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呼吸吗?”
可能我们这群大学生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呼吸教育轻松的环境了,虽然我并没有去加入大学“堕落大队”的行列。
可是我无数次问过自己: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活?脑子里面闪过的也只是“自由”这样的字眼,但我并不知道怎么过才算是自由,但我却很清楚我不能任由自己放纵,骨子里面那股一如既往的学习观在驱使着我继续学习,空闲时间除了学习、社团活动,我也不清楚自己该干些什么?
正如我自己昨晚在想的一样:是大环境改变人?还是人在改变大环境?若我从小受到的是不一样教育,现在的我,又会是什么样的?转念一想,留学或许可以给我答案,想靠自己的能力,在两三年后去感受下那个不曾接触过的国外生活,或许我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