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将率国际科考队 往苏门答腊探究海啸成因

  本周六,一艘配备先进的科学考察船将从新加坡游轮中心出发,驶向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预料他们将在五个星期后带回有可能帮助减少未来海啸破坏的大量图像与数据。

  这次科考名为“明打威群岛(Mentawai)地震空白带—海啸地震风险评估”,由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Earth Observatory of Singapore)、巴黎地球物理学院和印度尼西亚科学研究院联合领导。科考船成员包括来自这三个国家的科学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工程师,以及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等。

  昨天于“佛克号”(Falkor)科考船内举行的记者会上,研究人员介绍说,将于本月23日至下月29日展开的科考之旅是为了通过对苏门答腊西部的西比路岛(Siberut)附近的海床进行绘图,探究海啸的形成原因。

  南大新加坡地球观测与研究所保罗·塔坡聂教授(Paul Tapponnier)将领导科考队。他希望这次科考能够通过高分辨率的水深测量(bethymetry)和地震测深剖面(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ing)获得海床图像。如果能绘制出该区域史上地震的褶皱和断层并加以分析,将有助科学家为下一次地震进行模拟。

  通过模拟可更好应对海啸

  西比路岛是地质活跃的苏门答腊—安达曼俯冲带(subduction zone)上唯一在过去200年来未曾发生地震的地带,其西部一带被称作“明打威群岛地震空白带”。若西比路岛附近人口众多的印尼巴东发生地震,将可能造成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类似的大规模破坏。与此同时,有研究显示这段地带的板块以每年约四厘米的速度移动,大约每250年会发生地震。

  塔坡聂解释,虽然目前的科学还无法准确预测或避免海啸,但通过模拟可能发生的地震,或许可以更好地应对海啸,譬如在某些地区加强防护。

  曾进行至少25次海洋科考的巴黎地球物理学院沙地士星(Satish Singh)教授说,小地震可能造成大海啸,反之亦然,河床深度以及地震是否推进到海岸边缘等因素决定海啸规模。“接下来的30多天里,我们将使用先进的深海测绘技术研究深度超过5000米的海床。目前,对这一区域的研究还不够透彻。”

  长83米的“佛克号”是施密特海洋研究所(Schmidt Ocean Institute)科考船。该研究所是谷歌执行主席施密特(Eric Schmidt)及妻子在2009年设立的非盈利机构,1981年建造的佛克号由夫妇二人在2009年斥资数千万美元改造。施密特海洋研究所通过业内举荐,邀请并遴选来自世界的科研团队免费使用佛克号进行科考。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