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女佣喂现今富贵小孩吃饭,得出尽法宝,又哄又骗又答应种种条件,现今的华文老师教导学生,也得出尽法宝。6月5日,《联合早报》记者王舒杨在其新闻报道“全国模范华文教师奖”中指出,老师为让学生快乐学习华文,出尽法宝各显神通,一个与学生打成一片、一个让学生养蚕宝宝写周记,一个把九宫格游戏带进课堂。这让我想起资深语文工作者汪惠迪于5月10日在《联合早报·言论》发表的《洗尽铅华,方显语文本色》一文,作者说中国兴起“真教学”运动,就是扎扎实实教华文,不玩花样,文末作者一笔带过,隐喻了新加坡情况。难道我们的华文老师是在“假教学”? 真教学也好,假教学也好,最重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假如周杰伦的《烟花易冷》能激发学习,为何不能用作辅助教学?攻心为上,一旦有了兴趣,后生仔学起华文事半功倍。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同月31日,中国北京师范大学CET学术项目主任莫大伟(David Moser)也在同版发表了《汉字的数字化革命》一文。CET是College English Test,大学英语考试的缩写。作者说的是网上中英双语工具,比如字典、翻译、语音功能,为学习华语文带来的便利。笔者认为作者是个洋人,他从西方人的角度,从学外文的角度来看华文学习,自有他的道理,作为中文的宗主国——中国,自然要强调传统正宗的教学方式,否则的话,成何体统?新加坡华文虽是母语,却又是第二语文,又搞了个高级华文什么的,甚是有趣。我有很多当老师的朋友,如果真教学,死路一条,他们这么认为;有者还认为要像教外文一般教华文;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秘笈,若能公开分享,加以整合,可以开发出一套全面的教学法。资讯科技发展带动下,尤其是中英这两大语文,在网上进行了交融,对中英双语人士,带来很大的助益,笔者的工作需要翻译,有了百度词典(dict.baidu.com),一切便利多了,生字、俚语、专业词汇,一应俱全,没有了它,真得大费周章,可能得花多几倍的时间完成一篇翻译。学习华文有很多的辅助教材和途径,比方谜语、纵横字谜(Crossword)、接龙游戏、绕口令,也有人通过流行歌曲、电影来学习华文,在英文世界里头,这类的学习方式也很普遍。视听器材的出现改变了资讯传播方式,中学时候我通过唱片学灵格风英语,往后又出现卡带、光碟、录像光碟的会话教材,现在更走向网络。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了不少多媒体光碟教材,像唐诗、成语故事、童话、英国文学名著、科学教材,后来可能因为盗版,使得这类软件兴盛不起来。PowerPoint简报软件普及,也有人利用它制作各式各样的资讯与网民分享,虽然粗略,但比起单纯的文字说明,效果强多了。今天网络资讯时代,又为多媒体教材提供薄利多销,杜绝盗版的时机,新闻多媒体化,广告亦然,教材方面正在起步,中国有教育网站把课文MV化,制作成音乐视频,比方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到西湖拍外景,配上音乐朗读,又找来最优秀的老师讲课。以“武松打虎”为例,如果能播上一套连续剧片段,加上田连元说书,肯定让课文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