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的冷漠哪里是受到的教育不够?

   政府领导人的正面教育和呼吁让我想起近几个月来学校的道德课,上得掏心掏肺、认认真真,每个班级两位老师,一个台前主讲、口沫横飞,一个巡视胁从、亦步亦趋,再加上门外走廊副校长及道德主任走马灯儿般巡察,不可谓不慎重其事。然而,终究还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无他,皮相功夫总归难以切中肯綮、深入肺腑。其实,新加坡人的冷漠哪里是我们受到的教育不够?哪里是国人听的说教太少?那是甘榜的瓦解、都市化进程的结果;是生活节奏紧张、生存压力巨大的结果;是末位淘汰的管理体制和激烈的竞争对人性扭曲的结果,当然更是文化底蕴薄弱,功利化教育的结果……而今,我们得自食其果了。吴俊刚先生的专栏文章《都是害喜惹的祸》,调侃的标题揭示的却是沉重的社会心态——新加坡人的冷漠。文章是从英国记者旅居狮城,在地铁车厢内因害喜而身体不适,满车厢搭客竟视若无睹,无一人上前问候,于是愤然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撰文说新加坡人“同情心赤字超大”开始的,继而陈川仁、黄循财两位部长相继回应,提醒国人应深刻反省,李显龙总理也在面薄留言,告诫国人即使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也应彼此尊重、相互关怀……
 
   优雅从人文教育开始,全新加坡修读华文文学科目的也不过就500来个学生,谁会为这“小猫两三只”去花时间、花精力、花金钱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成本不合算,假以时日恐怕关门大吉也是迟早的事。不过,在十几年前,这个科目也曾经辉煌过,光是一所学校就曾经有100多人修读,当年跟孩子们讨论“三国”,一个女孩喜欢上了赵云,还认真地问过我赵云有没有结婚,现在这孩子自己大概都该结婚了;也曾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研究过“红楼”,她们把文学课和家政课结合,做出了一桌的红楼家宴来……唉!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过去事不可说,再说就成了阿Q的口头禅“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想到前两天在育英中学参加的一个华文文学研讨会,全新加坡教导华文文学这一科目的教师济济一堂,稀稀落落40多人来听五位老师分享教学心得,教师们调侃自己是学校里“最寂寞的舞者”,因为很多都是学校里教这个科目的唯一一位老师,他们孤独地教着一个没有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参考资料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课程标准和要求的科目,他们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这一科目的所有工作,此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因为即使道了也没人懂,反倒落下个“祥林嫂”的名声遭人烦,所以,整个研讨会让人联想到一个成语——相濡以沫。彼此在干涸的世界里用吐沫星子滋润着对方,这话听着有点恶心,但真实且形象传神。
 
   如何让我们的心重新柔软起来?吴俊刚先生说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提倡人文教育入手,我赞同。但是春风化雨得有个前提,就是教育去功利化,管理也多些人性化,人文教育是潜力股,得放长线。反正,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仓廪实也未必知礼节,新加坡建国一代衣食不足,仓廪也不实,可是他们知荣辱也知礼节,他们在生活中知道同乡应该互相帮衬,于是成立了宗乡会馆,大家共荣辱、同进退;过去甘榜生活彼此守望相助,谁家做点好吃的都不忘端给邻居们分享,邻居也会记得有来有往的礼节;反正那个时候的人、有人情、日子过着有人味儿。而今倒是衣食足也仓廪实了,可是人情远了、人性淡了、人和人之间也没了人味儿,虽然见面也打招呼也笑,那是出于礼貌而不是内心,时间久了,心也就硬了。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