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地40学者齐聚新加坡,海外华人研究已彰显多元与复杂性。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梅毕娜教授对米兰的中国移民有深入研究。“海外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会议的目的,是对近十年海外华人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前瞻性展望。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位学者,目前在新加坡出席一项国际学术会议,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人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配合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eistudy.com/ntu/)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20周年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10周年而举办的“海外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方法、理论、视域国家学术会议”,吸引了新加坡、中国、台湾、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土耳其、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学者参与。
南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宏教授昨天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致开幕词时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近十年海外华人研究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同时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前瞻性展望。他指出,过去一个世纪,经过不同背景和专业学者的开拓与钻研,海外华人研究已充分彰显全球华人社会群体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刘教授说,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海外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和推动当地发展过程中做出不可忽略的贡献。与此同时,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海外华人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代华裔生活方式完全意大利化,来自意大利的学者梅毕娜教授以流利华语接受本报访问时,介绍了意大利中国新移民的近况。在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教外语的梅毕娜教授说,很多在意大利出世的第二代华裔认为自己是意大利人,其实他们必须等到18岁才能拿到意大利户籍,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完全像意大利人,很多也完全不懂中文。被询及意大利华裔究竟有多少,她表示“说不清”,因为除了有居留证的,还有许多偷渡客。她估计米兰有居留证的华裔约1万2000人,实际人数可能多达3万。整个意大利有居留证的华裔约10万人。她说,最早移民到意大利的华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上个世纪20年代,第二波移民潮则是80年代,目前还源源不绝,当中以浙江、温州人居多,近期也有些东北人。不过,意大利移民以东欧、南非、拉丁美洲、菲律宾等为主,中国排在第五。被询及意大利人对中国新移民的反应,梅毕娜教授说,他们不太受欢迎,因为意大利人认为中国人做生意的手法和生活方式不按意大利规矩进行,例如意大利对营业时间有严格规定,中国人却不管这一套,任何时间都可以营业。梅毕娜教授还指出另一种现象和趋势,过去移居到意大利的中国人通常是在意大利人开的公司或商店工作,现在情况相反,很多年轻意大利人的老板是中国新移民或华裔,但这些华裔从事的却是意大利传统行业,生产“意大利制造”的产品。
她也留意到很多中国移民来了六七年便开始买房子,很多意大利人则是一辈子也供不起房子。她将在今天发表学术论文,从“艺术、美食和设计”的角度,探讨米兰的第二代华裔如何把“意大利制造”变成他们的跨国界企业。李元瑾表示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从亲密到疏离,新加坡学者李元瑾教授则将从新加坡个案切入,谈东南亚华人与中国之间的互动与疏离、规律与模式。李教授昨天受访时说,她将以新加坡作为个案,从殖民地时代、建国时期到后建国时期,谈东南亚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例如殖民地时期两者靠得很近,关系密切,到了建国时期却变得很疏离,一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两者的关系又重新做调整。宋怡明教授下周六在报业中心礼堂公开演讲。昨天在开幕礼上发表主题演讲的是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和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石静远。专门研究明清历史及中国近代史的宋怡明教授,从明代军事制度和东南亚华侨史的角度切入,探讨明代东南沿海地方军事制度和早期参与东南亚贸易商人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