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南与教育部曾有过一个“约定”

   希望教育部履行当年“约定”,侨南校友请愿保留校名。侨南校友会主席林永强希望做最后的努力,避免侨南的校名走入历史。由于收生欠佳,侨南小学将和励福小学合并,并改名为树仁小学。为了不让校名走入历史,侨南校友会连同学校咨询委员会和韭菜芭城隍庙,上周四已将请愿书提交给教育部,希望能与教育部对话,为侨南“翻案”。80年老校侨南小学被合并后将走入历史,校友向教育部请愿,希望能保住校名,避免历史重演。六所收生欠佳的小学将合并成三所,位于淡滨尼的侨南小学和励福小学合并后,改名为树仁小学(Angsana Primary),引起广泛的关注。侨南校友会主席林永强(57岁)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校友会连同学校咨询委员会和韭菜芭城隍庙,上周四已将请愿书提交给教育部,希望能与教育部对话,为侨南“翻案”。
 
   当年无法筹足经费。林永强说,侨南与教育部曾有过一个“约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侨南也和很多华校一样,因收生人数骤减而面临被迫关闭的问题。那时的侨南还不是政府学校,名为“公立侨南学校”,位于巴耶利峇韭菜芭城隍庙一带。政府建议侨南搬到别处,否则就得关闭。当时,建一间新校舍大约需要七八百万元,在政府一元对一元的津贴下,学校仍需自行筹足三四百万元。校董最终无法筹足经费,无奈之下只好将两万多平方英尺的学校给了政府,条件是教育部必须继续聘雇当时在校的15名教职员,第二就是要保留“侨南”这个校名。1985年,侨南以政府小学的新身份在淡滨尼重新开办,巅峰时期有1500名学生。但随着淡滨尼从新镇变成成熟组屋区,学校的收生情况再次每况愈下,去年仅招到20多名小一新生。较陈旧的外观和不尽理想的地理位置加剧了问题。
 
   林永强说,侨南位于淡滨尼和四美中间,近三分之二的校园位于四美,但却与组屋区隔着一条泛岛高速公路,结果出现“两头不着岸”的情况。“其实我们两年前就向教育部建议,将侨南迁到其他地方。去年,教育部长王瑞杰出席我校80周年庆典时,我们也再次向他提及此事。”他说,教育部每五年都会跟学校、校友会和学校咨询团进行对话,了解三方的协作关系,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我们比上一轮进步了50分,大伙儿心想应该还能再办五年,没想到不到几个月就说学校要关闭了。现在想来,那50分大概是给我们最后的安慰吧。”林永强说,他们从过去的一些例子中发现,被关闭的学校如果有校友会,校名往往保得住。为此,他与另两名同届校友在1996年成立校友会,为的就是希望在学校无法保住时,至少也保留校名。
过去一周,林永强不停翻查旧档案,希望能找出一些相关的文件证明老校董当年和教育部的协议,但都徒劳无功。“当年的五名产业委托人中,只有孙雅度老先生还健在,现在已高龄100岁,他是1969年至1984年间的校董会主席。但他历经几次搬迁,文件已不知所踪。当年负责处理这事的律师楼和律师也都不在了。我们并非什么团体组织,所以当年没跟教育部签下任何白纸黑字,只有当年的新闻报道和校刊内的校史记载可以作为依据。”林永强说,他猜想目前教育部的官员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因此校友会希望能与教育部对话,让教育部知道当年的这个“协议”,予以重新考虑。
 
  校名若没了。校友与母校联系也断,除了学校咨询委员会,校友会还找来与学校颇有渊源的城隍庙一同签名请愿。城隍庙当年曾借出庙宇让侨南的学生上课,每年也给学生颁发助学金。“合并消息曝光后,我接到很多校友的电话,关心学校的命运。虽然侨南近年来的收生情况不理想,但历史这么悠久的学校已是一个品牌,在本地的教育史上有一定的价值,可是如果连名字都没了,就会连校友与母校的联系都断了。”我们并非什么团体组织,所以当年没跟教育部签下任何白纸黑字,只有当年的新闻报道和校刊内的校史记载可以作为依据。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