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显示,全球最贵的新加坡?最近几天,坊间盛传的一个新闻是据《经济学人》旗下信息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分析,受新加坡元升值以及物价上涨的影响,新加坡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费最为昂贵的城市。虽然近10年来,新加坡民间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是完全真实存在的,但说到全球最贵还是颇为耸人听闻。尤其最近去了一趟中国,更让我感觉到起码与坐火箭般上升的当地物价相比,新加坡倒反而显得“便宜”了。所以我特意找来原始资料一看,才知道原来又上了标题党的当。其实查一下就非常清楚,这项调查“是为了能让人事部门比较近90个国家超过130个城市的生活费,以便为外派人员计算一个合理的补偿政策”。
在此原则之下,他们调查了超过160种物品与服务的超过5万种个别价格,并在每年的6月与12月更新资料。这项调查共分为13类,其中包括日用百货、酒类、家用产品、个人维护、烟草制品、水电等公用设施、衣服、家政服务、娱乐、交通、房租、商务旅行花费以及最后一项国际学校、健康与体育开销。只有前10项被计入总体指数之中,后三项只做价格调查。所以这项调查的选项,并不适合于用来比较“普通居民”的生活费,比如虽然住房成本没有被计入指数之中,但其实外派人员的住房成本,往往要远高于本地人,尤其是考虑到绝大多数新加坡普通居民,居住在相对便宜的政府组屋之中,比起外来人员租住昂贵的公寓,确实开销要小得多。所以如果计算普通居民的房屋收入比,则实行住房双轨制的新加坡,甚至比起很多中国的大城市都要相对更为宜居。而没有被计算在内的普通民众经常吃饭的熟食中心,价格则也远比很多国外大城市要更为低廉。
而且我们应该清楚这项调查,还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即资源拥有量、通胀率、外汇汇率、季节波动、地方消费习惯与管控、市场开放度、税收等要素的影响。比如最近10年内新币大幅升值,无疑推高了外派人员的生活物价,但本地居民却因为入口品便宜而受惠。其次是本地的消费习惯,比如拥车证制度使得竞价直接推高了拥车成本,使同一辆汽车需要比海外花费至少多三四倍的开销。问题是汽车的必要性,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地域情况,以及总体较为完善的公用交通设施,比起很多其它地广人稀的欧美国家,就显得没有那么迫切。资源的完全缺乏,也使得甚至连水都部分依赖进口的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处在不利的位置,再加上选择样本的喜好,也未必能真实反映某地的真实价格指数,比如选择本地人未必经常吃的牛排,就会使价格畸高,而鸡饭反之因为供应与消费量巨大,价格就会更低。当然我只是以此来说明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性,会使调查数据发生变化。根据另一项由亚洲竞争力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就完全不一样,新加坡生活费的排名是第60名,而香港则排名第58。即使如此,我们注意到这项调查还是反映出某些现实。比如说,就比较权重而言,最为重要的几项为:日用百货(25%)、交通(19.5%)、娱乐(18%)、衣服(13%),这几项可以说是除了房子之外,与普通民众最为息息相关。而且我们要注意在同一调查之中,在10年前新加坡排名是第18。同一时期的房价则更是在多重原因之下急涨,幸好最近终于在政府的多重打压之下停止了脚步。在任何一个国家,物价问题都是升斗小民的最重要关注点,而国家大计、党派之争乃至国际局势动荡,则不过是作为点缀的饭后谈资,所以控制物价或者将提升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日常收入,并使之至少与物价上涨的幅度相当,是新加坡政府一项重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