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成为新加坡学生目前流行角色扮演方式

   谁都知道,传授《弟子规》最重要的是实践这一环。要加深学生的印象,单单以口述式的教导,效果或许有限。借鉴目前流行的角色扮演方式,比较能够产生效果。如课文开头提到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令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和孩子,以对话或短剧方式呈现,感染力较强,成效更能持久。《弟子规》是一本好书,灵活使用,成效必佳。目前,教育部非常重视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全新编写的教科书也已经在学校推行,国人当然乐见其成。倘若把《弟子规》全部或部分内容当作补充教材,与正式的教科书配合,相辅相成,品格教育将更臻完善。
 
  最近几年,新加坡研读《弟子规》的风气颇盛。几所特选学校相继开班学习,据说反应不错。此外,好多民间团体也积极推广。听说两个月前,南洋孔教会就在唐城坊图书馆举行了两场关于《弟子规》的演讲,吸引了大批听众。一些慈善组织主办的亲子班,报名更是十分踊跃。这是好现象,表示大家重视中国传统价值观,对于载道的经典,依然兴趣浓厚。《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清代后期广泛流传的童蒙读本。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节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字义,扩展而成。全书三字一句,以韵文形式编纂。
 
   灵活使用《弟子规》,读韵文不背诵,确实可惜;但全书360句,共1080字,要全部背诵,恐怕有点困难。小学生记忆力强,若只选择部分佳句背诵,应该不成问题。由于课文是两句一韵,背诵时,可尝试以四句为一小节,读起来才铿锵悦耳。但背诵之前,务必让学生了解其意思,避免流于有口无心。书中一些由较难的字组成的句子,倘若不详加解释,一般学生或许没法理解,如“号泣随”、“挞无怨”、“勿践阈”、“勿箕踞”等等。至于书中众多的文言虚字,白话文大体已经用不着了,更必须说明其用法。《弟子规》面世至今,大约三百多年,书中所提到的一些生活习俗与观念,已不同于今日。因此,文中的某些训言,若不合时宜,则应向学生清楚交代。例如“朝起早,夜眠迟”,这似乎不合一般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和我们经常教导他们“早睡早起身体好”的理念有别;“父有疾,药先尝”更值得商权,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期望孩子这么做。再者,书中既然说“人有短,且莫揭”,又说“过不规,道两亏”,难免令人产生疑问。不让他人知道其短处,如何对他进行规劝?其中,或者牵涉到劝善之道的问题。当前的华文教学,非常强调讨论与互动,个人认为,这个课题就是分组讨论的好材料。先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老师归纳综合得出结论后,再给予明确指导,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