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 Malaria

    新加坡科研人员把人类干细胞注入白老鼠后,发现自然杀伤细胞能辨识并消灭受疟疾寄生虫感染的红血球(屏幕上中间有黑点的圆形细胞)。经过三年的研究,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eistudy.com/ntu/)和竹脚妇幼医院的研究员发现,人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是对抗疟疾寄生虫的第一道防线。不过这类细胞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多种因素,而研究人员接下来将研究如何强化细胞,加快疫苗的研发。为白老鼠注射人类干细胞后,新加坡科研人员成功观察到疟疾病发初期,人体红血球被病源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同时从中找到两种可强化对抗疟疾寄生虫的人体细胞分子。这项科研突破将有助加快疟疾疫苗的研发及面世。疟疾(Malaria)是由寄生于蚊虫体内的疟原虫进入人体引发的疾病,主要特征为周期性冷热发作,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和呕吐。这种热带地区常见的传染病,虽可治疗,但如果病情严重,患者最终会因体内器官的供血功能受破坏而死亡。这项研究由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中心(简称SMART)、南洋理工大学和竹脚妇幼医院联合进行,为期三年。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 Malaria

 
  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院长普彼得教授(Peter Preiser)在记者会上分享研究成果时说,科研人员在活体实验中发现,人体红血球在受疟疾寄生虫感染后,体内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将是第一道防线。两种可强化对抗疟疾寄生虫的细胞分子,则能成功让拥有抗体的细胞更有效地辨识受感染红血球,并进一步“围剿”它们,防止病情恶化。SMART首席研究员陈建柱解释说,这些自然杀伤细胞一直存在于人体内,在身体受到病毒或异物干扰时会自动消灭“入侵者”。但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导致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强弱的因素也有不同。研究人员接下来会继续研究如何强化自然杀伤细胞功能,让它们在辨识受疟疾寄生虫感染的红血球时能做到快而准。由陈建柱领导的团队,去年也通过为白老鼠注射人类免疫细胞,成功为骨痛热症治疗法提供活体研究平台。
 
   新加坡科研人员找到疟疾“杀手”,预计五年后可进行人体测试。将加紧研制疫苗,普彼得说,全球科学家近50年来一直积极投入疟疾疫苗的研发工作,但疟疾是非常复杂的疾病,使科研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缺乏有效的活体实验平台,以及进行人体测试的高额成本。他说:“疟疾病源寄生虫由6000个基因组成,而另一个在热带国家常见的骨痛热症病毒只有八个基因,相比之下,前者的复杂度更高,而且一些基因可能成功避开人体免疫系统。这次在白老鼠体内注入人类干细胞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感染初期的病情变化,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希望能把疫苗面世的时间提前一点。”普彼得透露,研究团队接下来三四年将继续着手找出适合制造疟疾疫苗的抗原,但若要直接进行人体测试,还需要另外五年的时间。普彼得说:“科研道路充满变数和失败,但这次取得的成果是疟疾研究的一大跨越。如果我们成功研制出疫苗,它不仅能避免这个传染病的大肆传播,降低死亡率,也能够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网站资料,去年全球有97个国家出现疟疾传播的情况,而2012年全球有超过两亿起疟疾病例。新加坡在1982年已被世卫组织列为无疟疾国家。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