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国大分析新加坡骨痛热症疫情

  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副教授黄英勇医生指出,单靠消灭伊蚊并不能有效控制疫情,要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各国的骨痛热症,就要让人群免疫,但问题是,科学界多年来都无法研发出有效的疫苗。目前国际上有几组团队在研发骨痛热症疫苗,但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却发现疫苗只能较好地防御其中一种血清型病毒。黄英勇认为,这让科学界认识到,骨痛热症虽已肆虐多年,但大家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需要加深。骨痛热症去年大规模爆发,人民协会号召3万名基层组织义工与环境局合作,全面展开“全民灭蚊运动”。很多科学家也在积极研制骨痛热症疫苗。但是,去年全年,我国的累计病例却达到2万2101起,比起2012年的4602起,多出近五倍。为什么至今仍无法找到有效的疫苗?骨痛热症疫情为何仍无法有效被控制?最近,新加坡科学家终于发现了原因。
 
  杜克—国大研究人员新发现找到骨痛热病毒“秘密武器”。最新研究就通过分析骨痛热症病毒袭击身体防御系统的机制,找出该病毒的“秘密武器”,以此解释为什么一般的疫苗在预防骨痛热症时效果不佳。这同时也可以解释第二度染病的患者,体内应该已有抗体,但病情为什么反而比第一次更严重。黄英勇说,传统疫苗的接种原理是将毒性减弱的病毒植入体内后,故意让人轻微感染从而产生抗体。这个原理在骨痛热症上却不适用,但病毒究竟如何让抵抗力“短路”的原因之前不明。他的研究发现,已感染过骨痛热症病毒或注射了疫苗的人,他们血液里的抗体(antibody)跟病毒相结合后,原本应该吸引对抗病毒的白血球来吞噬病毒,但骨痛热症病毒却跟身体里原本就有的一种名为LILRB1的抑制性受体(inhibitory receptor)连接在一起。这种受体的功能是抑制免疫力过度活跃,与骨痛热症病毒结合后,其抑制能力加强,让白血球无法发挥原有的抗病毒功效。这个特殊机制在所有四种血清型(serotype)病毒里都存在。
 
   黄英勇的这个发现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接下来,如果能进一步找到这个抑制性受体是在什么部位与病毒相结合,科学家或许能找到一个阻止病毒激活抑制性受体的方法,恢复白血球应该发挥的作用,即对抗病毒。目前国际上有几组团队在研发骨痛热症疫苗,但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却发现疫苗只能较好地防御其中一种血清型病毒。黄英勇认为,这让科学界认识到,骨痛热症虽已肆虐多年,但大家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需要加深。骨痛热疫情未“退烧”上周485病例增10%。新加坡骨痛热症疫情开年后还是不见“退烧”,每周新病例继续攀升,上周有485人染病,是两个多月来最高的。根据卫生部的最新数字,上个星期(5至11日)的485人比之前的一个星期高出约10%。在那之前的两个月,每周新病例曾从400多个减少至去年12月的347个,但之后又不断上升。根据以往几年趋势,骨痛热症疫情在年初及年底这段期间会比较轻微,但去年的情况却一反常态,全年累计病例共有2万2101起,比2012年的4602起多出近五倍。这当中因素很多,如气温、降雨量、伊蚊数量、人口密度、人体免疫力和新型骨痛热症病毒等,其中较为显著的因素是第一型病毒血清型在去年3月取代了之前流行的第二型病毒,这使得很多之前没有产生抗体的人更容易受感染发病。骨痛热症共有四种病毒血清类型,第一种和第二种在新加坡较为常见。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