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小企业资助计划

    学者表示津贴无法全面满足需求,政府应设置中小企业专属金融服务。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山得锐认为,给予中小企业资助是不错的做法,但若三五年之后相关措施取消,企业该何去何从?一个较长期有效的策略是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根据不同领域企业的特点,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它们在融资、对冲风险等财务方面的需求。
 
   为协助新加坡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力,政府推出多项资助计划。但有学者认为,单是给予津贴尚不足够,应从全面满足企业财务需求,促进企业资源分享,加强对国内经济的投资等多方面入手。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山得锐(Shandre Thangavelu)日前在一个有关生产力的工作坊上说,过去20年间,随着区域多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大量资源得以释放,包括低成本和无技术的劳动力。为追求高利润,大多数企业的业务决策都是基于寻求低成本。从中国、越南到柬埔寨,哪里能提供更低廉的劳动力,企业就迁移到那里,而不是增加科技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来降低成本。他预计这种情况还将持续20年。虽然给予中小企业资助是不错的做法,但如果三五年之后相关措施取消,企业该何去何从?一个较长期有效的策略是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根据不同领域企业的特点,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全方位满足它们在融资、对冲风险等财务方面的需求。他指出,韩国、台湾等地都设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泰国等不少国家也都规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须达到一定比率,而新加坡却缺乏相应的措施。近10年来,区域和全球经济都曾经历不少冲击,例如911事件、金融危机等,有关生产和投资的风险也相对增加,中小企业需要综合及专业的金融服务,协助他们增加在新科技应用等方面的投资,提高生产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政府也应从生产流程及方式、信息和资源分享、拓展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指导。
 
   勿以低价为主要招标考量,针对过去两年新加坡劳动生产力下滑的问题,山得锐认为,新加坡经济面临转型,一些企业外迁,原本能创造较高生产力的熟练技术工人可能被迫转行,成为其他领域的非熟练工人。此外,新加坡十分依赖外资和外劳,缺乏对国内经济的投资。即使政联公司(GLC)的投资也大多在海外市场,未在新加坡创造一个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环境。工作坊的另一位主讲者,阿德雷德大学访问研究员克尔(Fiona Kerr)则指出,政府鼓励企业提高生产力,那么在对一些产品或服务进行招标的时候,不应以低价为主要考量因素,而是要看其是否具有创新、先进科技应用等元素。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指导方向。作为新加坡经济重要支柱的中小企业,要改变其业务模式和流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舒缓企业的转型压力,政府在今年财政预算案推出了“过渡时期三年援助配套”(3-year Transition Support Package),配套措施包括加薪补贴计划(WCS)和生产力及创新优惠计划(PIC)。
 
   政府也给予企业30%公司税回扣,以及为货车、巴士及德士提供30%路税回扣等。此外,六家创新中心(Centres of Innovation):食品制造、海事与岸外工程、环保科技、精密机械工程、电子工业和物流,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实验室设施、技术咨询和培训课程,并协助测试和研发技术类项目。根据DP资讯集团(DP Information Group)最近公布的中小型企业发展调查(SME Development Survey),有58%中小企业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着手提高生产力。此外,企业也逐步减低对外籍劳工的依赖,雇用外劳的公司将从目前的74%,减至三年后的35%。同时,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日前进行一项调查也显示,高达84%的企业已采取实际行动提高生产力,以加强自身竞争力。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