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5年前加入学前教育行业的,到目前为止,还在跟这群活泼可爱的幼儿们一起学习和生活。对前段时间有间托儿所发生老师虐童事件,有些公众提出质疑:“为什么一位具有16年教学经验老师,却管不住孩子呢?”对于跟她教龄相同的我来说,很想谈谈我的想法。
其一:现在的幼童跟十年前相比,自律性、独立性较差。这可能是现在的家庭孩子较少,个个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平时在家里做错事不舍得管教;在学校行为出现偏差,老师提出批评时,三、四岁的幼童可以对老师大喊大叫、在地上滚来滚去,让老师很是吃惊和痛心。
其二:近几年来,自闭症、多动症的幼儿比率有所增加,这些孩子跟普通孩子不同,正常的教育他们听不明白。每个孩子表现的行为都不同,最可怕的是一刻不停地跑来跑去。他们的行为很容易被正常孩子模仿,跟着他一起满教室跑不停,这时再有经验的老师也难控制局面。更让老师头疼的是把这一情况反映给特殊孩子的家长时,十有八九的父母一脸不悦地回答:我的孩子没问题,很正常。甚至有的家长马上把这个老师投诉到校长那儿,老师这时只能默默承受着压力。
其三:现在学前课程要比以前难得多,复杂得多。老师平时每天要写教案、要做学习计划、幼儿评估、要写观察记录、要把幼儿的日常生活点滴拍照存档等等。
以上分析的几点,客观地存在很多学前教育中心,我不是为某个老师的错误行为找借口,而是想说:15年前刚当幼儿老师时,学生的比例如下:1:8(1.5岁)、1:12(3岁)、1:15(4岁)、1:20(5岁)、1:25(6岁)。现在这个比例没变,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是满额,有的班级甚至招收到双倍数量(一个华文老师和一个英文老师,平均刚好达到比例的上限)。在这种情况,可想而知老师的压力有多大。目前据我所知,小学的师生比例前几年已做调整,从一个班40个学生下降到30个。而学前教育的比例却始终没有人提起。在这里,我希望刚成立的政府部门所属的培育署(以前的MCYS)能探讨一下,看是否能把学前教育师生比例减少一些,比例可以减至如下:1:6、1:10、1:12、1:15、1:18。如果要扩大招生,也要审核一下课室的面积是否能容纳那么多幼儿,而不是一味关心是否超过规定的比例。关于一些特殊儿童,培育署应多培训些受过特殊训练的幼儿老师专门指导他们,让他们尽早接受训练,也可减少对普通老师的压力,否则他们进入小学后,问题会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