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更强烈且跨越种族的“新加坡人”国民身份认同已客观存在,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与新移民之间的距离也因此越来越明显。若要协助新移民真正融入新加坡社会,就必需将他们拉近“新加坡核心”,在不要求他们放弃个人与族群文化身份的前提下,增进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一个未来新加坡人比率更少的新加坡核心,近年来牵动了人民的担忧,也将新加坡社群与外来者的对立情绪放大。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属下的政策研究所所长贾纳达斯·蒂凡昨天在一场针对移民融合课题的分享会上,向近百名新加坡民间组织和新移民团体代表指出,为解决移民融合问题,有必要协助新移民逐渐成为这“核心”的一部分,扩大他们与新加坡社群的共同认同与价值观。
拉近“新加坡核心”助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他认为,最理想的新加坡融合模式,是在不要求新移民抛弃个人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拉近他们与新加坡社群的距离。他说:“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加坡人,不代表新移民必需减去他们对自己族群与文化的认同,而是表示他们应尝试扩大与新加坡社群的重叠与交汇空间。”政策研究所半年前召集新加坡40多个民间组织和新移民团体的代表,展开四场闭门对话会后总结发现,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与移民群体之间的关系存在多层矛盾。多名社区领袖参昨天也呼吁正视移民融合问题。
例如,讨论结果显示,多数在新加坡出生的新加坡人认为新移民应该将国家身份认同摆在个人与族群身份之上,并希望他们花更多心思融入新加坡社群。然而,新移民组织代表却认为,对于初到新加坡的移民来说,融入新加坡社群很困难,一些人因此宁愿与自己熟悉的群体交流。新移民也普遍认为,新加坡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过于洋化,而且较不注重个人文化与历史。他们因此担心,融入新加坡后,自己的文化身份会渐渐稀释。此外,闭门对话结果显示,外国人选择移民到新加坡,主要出于经济考量。一些新移民也察觉到,有新加坡人对于他们的到来感到不自在。昨天出席分享会的社区代表尽管出生、文化和背景各不相同,但都使用彼此之间共通的英语积极交流,有移民代表也分享他们初到新加坡时的经历与所受到的“文化震撼”。新移民组织华源会理事王新斌(41岁)15年前从中国移居新加坡,并在2007年成为新加坡公民。他指出,政府在实施政策时,应时刻考虑如何打造一个更强的新加坡核心,并表示对于将外来移民视为竞争者的新加坡人来说,人力部最近实施的公平考量框架将能给予他们安全感,也可能有助于消除他们对外来者的成见。
主持其中一场对谈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也认同他的说法。“我觉得新加坡人不是讨厌竞争,他们只是反对不公平的竞争。我们的确要给他们保障,也许只有这样他们对外来者才会更宽容。”对话参与者昨天也探讨如何加强各个社群之间的凝聚力。国大学生会会长苏奕达建议,应少办大型社区活动,鼓励民间自发行动,由下而上促进融合。他说:“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这些措施的成效,让新移民群体能够更自然地融入。”成为一名真正的新加坡人,不代表新移民必需减去他们对自己族群与文化的认同,而是表示他们应尝试扩大与新加坡社群的重叠与交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