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杯可乐带出的新中两国待人处事的文化差异

   伊顿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锦珠上周二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江苏国际商会于南京联办的座谈会上,分享伊顿和中国合作伙伴的十年合作历程,一杯可乐的故事颇有启示意义。多年前,胡锦珠随新加坡和中国地方官员到英国伦敦考察,大家在广场上休息时,新加坡官员感觉有点儿口渴,于是跟身边的中国官员说要去买可乐,问他要不要也来一杯,中国官员礼貌地回答不用。
 
   顾功垒表示买杯可乐的文化差异,结果,新加坡官员只买回一杯可乐,令中国官员有些不解,怎么说不渴就真不买了。的确,要是在新加坡,如果朋友问你是否口渴要来杯软饮,你答是就帮你买了;你若觉得不需要,朋友还真的不买。新加坡人相处就是这么直接,而且喝软饮的钱,多数情况下朋友之间也会相互偿还。不过在中国,据我的观察,一般情况是如果自己口渴想去买矿泉水,通常都会多买几瓶,以备身边朋友也有口渴的。买水之前不一定要征询大家的意见,因为通常情况下,其他人会客气地说不用;不过要是你多买了几瓶,千万别向对方收钱,这是不太大气的做法。买杯可乐带出的新中两国待人处事的文化差异,在胡锦珠看来是新加坡企业到中国寻找商机时首要学习的功课。她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国伙伴,能帮助新加坡企业适应和应对异地经商的挑战和风险,当然其他要注意的还有申领执照、两地不同的会计制度等等,她感恩自己的中国合作伙伴很好。
 
  中国31个省市区由北到南、从东向西,各地的待人接物、饮食文化和历史渊源不同,新加坡企业到当地寻找商机或实际投资时,不同行业所遇挑战不一,难度和复杂性和二十年前也不同。新加坡政府鼓励并帮助企业走出去,上述活动也是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的支持下举办,让在中国“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家可以分享心得,务实的做法值得推崇。然而具体到企业落地,譬如真的到某个城市注册、开账户,个中滋味还是要企业自己体察。今日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加坡中小型企业比过去更需要好好研究中国市场。虽然新加坡华人能借助同文同种的特点,拉近与当地政企的距离,说到细微的文化差异,企业不到当地走一走,坐下来喝杯茶、咖啡或小酌红酒,还真是无法从智能手机这些移动终端上了解个中细节,恐怕也无法从几次经贸代表团的参访中全方位体会。
 
多次和到访中国参访的企业高管交流,发现他们多数惊叹中国发展之快与市场的巨大潜能,然而在惊叹之余,有人感慨市场被欧美等国际大鱼所占,也有人想进入市场却又不知从何着手。别说新加坡中小型企业面对中国市场时有错愕感,即使在中国行走几十年的老姜,也未必敢拍胸脯说他熟知中国商海的水性。一位商界老前辈曾跟我说,他考察中国市场30年,仍然在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判断做还是不做,没有划一的法则。上海新加坡商会会长张国龙说,企业到中国注册,会计做账,怎么根据中国《劳动法》聘用或者解聘员工等等,把这些搞懂要花上好些功夫,所以商会在想办法多组织些座谈,邀请这些领域的专家来分享经验,希望能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加坡企业和想升级换代的企业提供一些启发。当然一切外力之外,最给力的还是企业本身。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和时间,通过不同的渠道寻找门路,抽丝剥茧地判断各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甚至是现在被炒得火热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它们要发展什么支柱产业、能给企业怎样的政策,都在考验着新加坡企业的智慧。不过,全球化竞争之下,新加坡企业能对“走出去”说不吗?只有敢上路,开步走,风景才会不同。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