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生活 安贫乐道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据首次针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华人的调查发现,四地华人一致公认新加坡人最幸福。具体内容显示国人对房屋、人身安全、生活与健康状况最为满意。这几项其实涵盖了现代人物质存在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房屋,这是中、港、台居民的切肤之痛,而新加坡则通过有效的住房政策让利于民,解决了这个最为棘手的死结。因此,“居者有其屋”的新加坡人才真正做到了安居乐业。另外有趣得很,国人真正觉得不满意的是“休闲时间”与“目前收入”这两项。吊诡的是,这两项却又正好呈现负相关(negative correlation)。就一般而言,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收入会上升,休闲时间则会减少,也即二者是鱼与熊掌难以兼得。这也反映了新加坡这个高速运转的现代化都市中居民的生存状态,即一方面在物质上有着无尽的追求,另一方面却又发现所得越多,压力反而越大,除了每年6月或12月一窝蜂地赶到国外度上几天假,剩下就连停下来看看云彩的时间与心情都越来越少。而在考虑自己或孩子的职业选择时,我们也总是会把可期收入作为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未必会把兴趣与工作中可以得到的快乐与满足感认真当成一个重要选项。
 
   为什么幸福总是遥不可及?两个月前,我与人聊天时,突然被问及我工资如此之低,是否有意跳槽。我想了想,然后对他说我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收入因素而转行,更何况我们家总是尽力保持最为简单的生活方式,所以每月收入大半还是躺在银行睡大觉,却连用手机即可转成定存这个举手之劳都懒得去弄。当时忘了提我们专业的经济前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同样黯淡无光。即使如某友已是牛津的讲座教授,其税后收入还是不及国大法律专业学士的起薪。而就我所知,目前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位敦煌学家,月入大抵只相当于理工学院任何一名毕业生的起薪。欧美最近经济不景气,文科博士找工作不易,而宗教学、印度学更是难中之难,但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人因为兴趣的感召,而像飞蛾扑火一样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扔进这个看起来是吞噬人生的黑洞之中。他们可能薪俸微薄,却在其它方面获得精神上的补偿。
 
   新加坡已然是一个相当富足的国家,我们其实比很多国家的人民都更有条件幸福,并且也更容易从物质的束缚中相对解放出来,而去从事一些精神财富的生产或哪怕仅仅只是徜徉其间。但是高度物质化了的现代社会却又像个暴君,它不断赋予更不断索取,直到将我们变成无法厌足的物欲奴仆。我们在虚荣攀比之中渐失兴趣、探索之心,失去扔掉一切追求真理与未知数的勇气。我们不再是只要不饿就总是快乐的,关键在于要求少、好奇多的孩童。我们不再幸福,因为我们并不是最为在意幸福,而将诸多与幸福并不完全等价的东西如所谓5C(Car,Condo,Credit Card,Cash,Career,即汽车、公寓、信用卡、现金及事业)来当作衡量幸福的标准,这样就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南辕北辙,愈行愈远。
 
   如果有人要问我的幸福观是什么,我觉得一家人都健康平安就已是幸福。而如果有余钱余闲能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像我这样梦想耗尽一生去掀开遥远宗教未知世界幕布的一角则已属意外之赏。毕竟幸福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而有取就应有舍,上苍在赋予你这些时,往往又会非常公平地剥夺其它。所以有时感到不幸福时,就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幸福观。是否我们抓得太紧太多,失去得反而更快,以至错过了手边的幸福,错过了身边那些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新加坡人既要有较高的收入,又想要有充分的休闲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除了那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绝大多数国人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赚取足够的钱财来维持生活。换言之,许多中下层老百姓都得为一日三餐而忙碌,要优哉闲哉地享受生活,谈何容易。不过,这只是从物质生活丰富与否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一个人是否会幸福或快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并不仅是锦衣玉食,高屋华堂之类的外部条件,而在于他是否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以及是否有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经对其弟子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如果像作者那样,有自己所向往并孜孜以求的精神生活,安贫乐道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