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公会中学1970年高中毕业生回忆 “母与子”塑像

    《 圣公会中学的“母与子”塑像》一文让我回忆到那些年,那些一起同窗共读,充满活力,迄今仍无限怀念的同学,更钩唤出1970那年毕业考前夕所发生的这一件深烙心坎、43年了不曾忘记的往事。詹文叙述得完整、详实生动,让人感受良深,他说:“一位同学已经站起来抗议,随之转身离开座位走出了考场”,那就是我。犹记得很清楚,事因当时训导主任在讲台前怒吼,看到考场的同学没将桌椅拉开,又正巧走到我面前,准备将我的桌子拉开,那时我才站起来跟训导主任解释说,一直以来在考试时,桌子都是靠近的,同学们个个品学兼优、很自爱,从没发生过作弊的行为,但这些话并不被他听进去,还是要强行拉开桌子。当时我在气愤无奈之下,以无言的抗议走出教室,没想到,站起来的同学也跟着走出教室。事情的发展就如詹尊诚所说,我不必重复。
 
    那时的我们尚未涉世,只知埋头啃书,是既理想化又血气方刚的学子,而这次被校方定名为“集体罢考”的事件,却是我们在成长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次刻骨铭心的历练。因为此事,我们成熟了许多,了解校方的责任与考量,也感恩老师的宽容与关爱,在紧要的时刻记我们两小过,让我们高中才能毕业;否则,还真难想像没毕业的我们,走出校门后会做什么。俗语说,学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母校的“母与子”塑像,正是表达了这样的一个内涵。虽然这尊塑像现在已不见了,但永远存在我心,如詹尊诚说的,“偌大的母体和坚实、宽阔的肩膀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托起了一片天空;用爱心呵护着躺在她腿间的婴孩”。我也体会了学校像母亲,让我们感受到从学习中得到知识和智慧,增加了心灵的喜悦。我们的茁壮长大,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谆谆教导。明代唐甄《潜书·讲学》:“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老师是我们的指航灯,引领着我们向正确的前方挺进;当我们犯错时,她又会以既责备又心存宽恕的胸怀,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来开解我们迷惘的烦恼,正是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罢考事件成为日后我在社会上待人处事的借镜与警惕。我领悟出要诚恳沟通,用心聆听,尽量了解他人而予以同理心,鼓励与宽容等等。同时,这事件也是激励我努力向上,勤奋做事,服务社会的原动力,相信其他的同学会同意我的看法。借此机会,感佩詹尊诚将43年前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那段难忘往事,投稿《联合早报》,表达对母校与老师、同学们的回忆与怀念,相信有很多同期毕业生也会看到此篇大作,就好像举办了一次同学聚会,一起回忆我们青春年少的快乐时光,实在功德无量。借此机会,我要感谢校方的宽容与爱护,以及教导我们6个年头的老师。老师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有如我们的第二父母,我们当永远敬重和爱戴。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