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问题是新加坡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仅是学习者的个人选择,还涉及到文化、经济乃至政治等各个层面,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不应忽视修读华文科的非华族学生。前段时间,新加坡华人的母语问题再度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认为,既然很多新加坡华人都是讲英语,英语才是他们的母语;还有人认为新加坡一些华族家庭的母语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评论员张从兴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对从小讲英语的学生,应该用对外汉语教学的那套方法来教;从小讲华语的孩子还是用母语的教学方法来教。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改变,一定要有相应的考评方式与之适应;教洋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和母语教学方法最后怎样在小六会考或者O水准考试中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其实,在新加坡一些华族学生的家庭用语转变为英语的同时,还存在着另一有趣的现象:不少非华族的学生选择华语作为自己的母语。这些选华语为母语的非华族学生既有来自韩国、日本、缅甸、泰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也有来自欧洲的白人学生等等。对于这些修读华语的非华族学生,教育部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从小一就开始选华语为自己母语的学生,华语一定会成为小六会考的科目,除非有医学上的证明,才可以申请免考。根据笔者的观察,这些修读华语的非华族学生中,除了日本和韩国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勉强跟得上之外,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得非常吃力;可是他们没有办法,不管能否跟得上现有的母语教学水准,他们都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华语将是他们的会考科目,跟他们日后的升学息息相关。这些学生选择华语作为母语的决定,多数是家长的决定。而这些非华族的家长中,相当一部分是自己不懂华文,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华文,为日后的发展多一些机会。
非华族家长意识到华语的重要性,并坚持孩子选择华语为自己的母语来修读;教育部门也尊重这一选择,给予了非华族学生学习华语的机会。这些都应当值得肯定。但问题在于教育部门忽视了华族学生和非华族学生在华语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困难。华族学生,不管来自英文背景还是华文背景,学习华文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一个归属感的问题。正如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在《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所言,“作为华人,你的英语讲得再好,在西方人眼里,你还是华人。要是你没有华文文化和华语,那是很可悲的。”而非华族学生学华语则不同,他们更多的出自于实用性,或者是兴趣。对于这样的群体,将华语视为他们的会考科目应该值得再商榷。
近年来,修读华文的非华族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和华族学生一起,坐在一个课室里,学习着同一种教材,为会考而挣扎。其实,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教育部门的做法可以更灵活一些。比如,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让这些学生修读华文,以教洋人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来教学,注重听说和趣味性。在小三升小四的时候,对他们的水准进行测试。如果他们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可以鼓励他们将华语列为会考科目。这样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既照顾到了他们学习华文的需求,也没有给其造成太大的压力和影响;另一方面也方便了老师的教学。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新加坡华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外汉语教学法和母语教学法到底哪一种更适合新加坡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