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治观察员蔡裕林(左起)、文化历史学者陈剑、新加坡国立大学(http://www.eistudy.com/nus/)历史系副教授黄坚立博士及随笔南洋文化协会会长李叶明,在“李光耀时代vs后李光耀时代”讲座上分享看法,约有100人参加了座谈会。建国总理李光耀对新加坡发展的深远影响,成为过去一周多场研讨会的讨论课题。随笔南洋文化协会昨天举办“李光耀时代vs后李光耀时代”华语座谈会,探讨新加坡政治生态的演变。如果以领导人的治国风格来判断,2011年分水岭大选之后,新加坡已经进入全新的后李光耀时代;不过如果从政策延续的角度考虑,新加坡的后李光耀时代还未到来。建国总理李光耀上星期度过90岁大寿。李光耀对新加坡发展的深远影响,成为过去一周多场研讨会的讨论课题。随笔南洋文化协会昨天举办“李光耀时代vs后李光耀时代”华语座谈会,探讨新加坡政治生态的演变。有与会者认为“政治人物的寿命是政策的寿命”,只要李光耀时代推出的任人唯贤、清廉反腐等政策延续,新加坡就还未步入后李光耀时代。

学者从不同角度谈论李光耀时代vs后李光耀时代,文化历史学者陈剑则指出,这些政策是新加坡的治理制度,只要行之有效,无论谁担任领导人,都应该延续,而判断一个人的时代是否过去,更应该看个人治理作风的变化。他认为,李光耀在推行政策时有非常强势的作风,是威权政治的典型。不过,今天的新加坡已经告别威权政治时代,对待言论和民主的态度更加开放,上届大选甚至出现总理向国民道歉的一幕,政府今年还举办全国对话会广开言论空间,这些都是后李光耀时代的迹象。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亚洲研究所副所长黄坚立博士说,新加坡何时进入后李光耀时代并不容易定夺,也有很多种不同划分,各有各的长处。他说,最简单的方法是从政治人物过世后算起,不过那样的定位不一定准确,因为政治人物过世后,对国家的影响未必完全消失。除了以2011年大选为分界线,黄坚立认为,也可以从李光耀卸下总理职务算起。他说,总理的职务有非常大的权力,也是一国领袖,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当年接棒后,带领第二代领导班子管理新加坡,这也可以被视为新加坡进入后李光耀时代。
另一课题表示政府是否向“民粹”低头。另一个引起讨论的课题是,政府是否在向“民粹”低头。有与会者提出,在争取民心与无理由讨好民众之间,有着微妙区别,政府在分水岭大选后推出一系列调整政策,有“民粹”迹象。新加坡政治观察员蔡裕林却认为,新加坡面临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结构改变,不得不衡量现在的客观需要,调整过去的政策,这都是以国家利益和发展为依据,并不是因为受到民意挟持。随笔南洋文化协会会长李叶明则指出,政治新常态下,民声变得多元化,社会中不同的诉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给政府带来新挑战,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应付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这个现象值得思考,也应该谨慎对待。无论是在判断政策的对错、政党或是李光耀个人的功过,黄坚立指出,要作出判断需要“时间”和“文献”两个条件。他说,在褒贬一个人或一项政策时,很难在当下作出决定,而是要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另外,新加坡很多历史信息和档案还是受到控制,无法公开,学者看不到当年的讨论资料,这成为客观判断政策对错或政治人物功过的一大挑战。蔡裕林也在座谈会上,为他的新书《新加坡刮起改革风》做推介。他关心新加坡时事,经常投稿给本报言论版。《新加坡刮起改革风》一书集结了他对三代领导人的执政特点和新政治常态等课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