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重建局主席、前公务员首长何学渊指出,优秀的领导才能和治理能力、坚强的政治决心,以及适时推出的强硬法令,让新加坡从1960年代的一个落后国家,变成第一世界的城市国家;而新加坡是“李光耀的遗产,也是杰出规划的遗产”新加坡多年来成功的城市规划、美化环境和治水方法等政策是“李光耀与新加坡城市建设”研讨会上的焦点课题,这些政策的背后,建国总理李光耀功不可没。李光耀与新加坡城市建设研讨会。新加坡是“李光耀的遗产,也是杰出规划的遗产”。配合建国总理李光耀90岁生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http://www.eistudy.com/school/SUTD.html)李光耀创新型城市中心,以及宜居城市研发中心前天举办“李光耀与新加坡城市建设”研讨会。

三大因素让新加坡城市规划高瞻远瞩,市区重建局主席、前公务员首长何学渊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勾勒了新加坡从1960年代一个落后国家,演变成今天充满活力、人民安居乐业、城市绿意盎然的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以及在这个演变中李光耀扮演的重要角色。优秀的领导才能和治理能力、坚强的政治决心,以及适时推出的强硬法令,让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治理上谨遵高瞻远瞩的理念,实现这个城市国家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巨大改变。何学渊指出,在建造公共组屋、制定发展概念总蓝图(Concept Plan)、管制车辆增长和打造宜居环境等领域的措施,李光耀都对新加坡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具有远见、贯彻有力,有时甚至需要强硬态度的做法,也体现出李光耀领导的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上的独到之处。他说:“尽管小岛上的城市国家面临许多局限,李光耀带领政府和人民把新加坡的愿景转变成长远的经济和土地使用规划。通过出色的领导和治理,有时加上一剂严厉法令,让这些规划总能有系统、有效率地实施。”其中一项“严厉法令”是政府在1966年配合市区重建,推出的土地征用法令。这项法令赋予政府以较合理的补偿金额,快速征用私人土地的权利。虽然法令引起争议,不过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帮助新加坡腾出市区宝贵的土地。1967年至1979年,政府将97个市区的土地出售,发展商业办公楼,才造就后来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土地征用法令之后在组屋发展上再次发挥作用,协助政府征用农田发展新市镇。建屋局因此得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大批组屋,如今已为83%的新加坡人提供住所。
政府应准备好公交应有设施。在回答巡回大使许通美有关拥车证等交通政策面对越来越多质疑,是否需要彻底重新思考时,何学渊指出,在土地有限的新加坡,解决交通拥挤的一个方法是改善公共交通,鼓励减少开车。他说,近年来有不少人开始骑脚踏车上班,政府的挑战是利用这股风潮,改变人们的观念。在鼓励骑脚踏车和步行及搭乘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方面,他认为,新加坡应该继续发挥前瞻性,在新趋势到来前,准备好应有的基础设施,而不是等到那一天真正到来时再来应对。何学渊也吁请人们公平对待交通部门,因为发展地铁等基础设施需要时间,效果可能得等几年才看得出来。约300名学者与城市规划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前总统纳丹在为研讨会主持开幕时说,新加坡面貌的变化“是一个依靠远见、政治决心和同心协力,战胜一度让人绝望的挑战的故事”。新加坡面对的挑战不会一尘不变,过去“由上而下”的决策过程,如今正在面对公共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