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种族和谐资源中心(OnePeople.sg)与新加坡政策研究院联手展开的调查显示,96%的受访者能接受新加坡华人为同事,而能接受新加坡马来人、印度人或欧亚裔为同事者高达93%,但对中国、印度或周边地区新移民的接受程度,却为84.9%、85.5%和87.6%。新加坡独立以来的第一个种族和谐调查显示,不管是在公共领域如职场和社区,或私人社交圈子,受访者觉得自己跟土生异族相处,比跟新移民相处来得自在。
受访者包括4000多名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这项调查曾报道过,不过新加坡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马修(Mathew Mathews)博士,9月11日在政策研究院与种族和谐资源中心联办的公开论坛上,跟与会者分享多一些调查数据。关于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交圈,六成非华族能接受跟新加坡华族通婚,但不到一半(47.6%)受访者能接受跟中国新移民通婚。在选择亲密好友方面,受访者对土生异族和外来新移民之间明显亲疏有别,跟新加坡生长的异族成为好友,比跟来自中国、印度或周边地区新移民成为好友来得自在。91.5%受访者对跟新加坡华人成为好朋友感到自在,84.7%愿跟新加坡马来人成为密友,83%愿跟新加坡印度人成为好友,85.5%愿跟新加坡欧亚裔交往,但只有77.4%受访者表示跟中国新移民为友时感到自在。愿跟印度新移民成为好友的占74.6%,愿和周边地区马来族新移民为友的是78.1%。马修博士解释说,他们在调查上述跨文化舒适程度时,会把相关族群排除在外,例如在问到跟新加坡华人成为好友是否感到自在时,只问华族以外的受访者。提到跟新移民相关的问题,同样排除相关的新移民受访者。
首个种族和谐调查显示,国人跟土生异族相处比跟新移民自在。调查也显示,93.8%的受访者能接受新加坡华人当上司,83%接受新加坡马来人、84%接受新加坡印度人、91%接受欧亚人当上司,但只有74%接受中国新移民、73.7%接受印度新移民为上司。如果是作为雇员,虽然新旧移民之间的接受程度还是有差距,但差距相对小,例如近95%的人能接受新加坡华人为下属,而接受中国新移民为员工的是83%。在接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为同事方面,民众的自在度都在90%以上,例如对佛教徒是96.9%、回教徒94%、天主教徒95.2%、基督教94.7%、道教徒94.6%、印度教徒92.6%和锡克教徒91.3%。不管作为同事(96.9%),上司(96.4%)、雇员(96.8%)、邻居(96.7%)或人口大多数(92.5%),人们对佛教徒的自在程度最高。
参加上述论坛者,除了马修博士,还有南洋理工大学副教务长(学生生活)郭建文副教授,官委议员、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陈庆文,前官委议员楚其菲和前官委议员维斯瓦,由律师沈结乐(Gerald Singham)担任主席。种族和谐资源中心主席再努丁结语论坛时说,上述调查凸显三大特点。首先是种族和谐不仅仅是种族容忍,它应以互相尊重、了解、信任和建立跨族群友谊为基础。其次,调查所创立的新指标让新加坡有了新坐标来衡量种族、宗教关系。第三是这项调查凸显了新加坡人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让他们有机会更仔细检讨新加坡人的态度、政策和计划等,更好的维系族群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