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陈定远表示英语已逐渐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拜读了吴俊刚的《双语教育出现拐点?》和周清海的《英语是不是新加坡人的母语?》,文章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考,颇为发人深省。我认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早已出现拐点,英语已经开始成为新加坡人的母语。笔者为南洋大学校友、马来西亚人,曾在新加坡居住多年,毕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双语或三语教育问题向来关注,愿以一个非新加坡人的立场,希望能提出一些客观且具建设性的意见。新加坡刚刚庆祝了建国48周年纪念,在国庆演说中,政府宣布了有史以来最为温馨体贴的住屋、医疗和教育措施。48年来,政府通过其教育政策,说不准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成功地把新加坡华人塑造成新加坡人。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更迭,在民族发展史上,有的民族消亡了,又有新的民族诞生。中国移民到世界各国,其后代都已成功地融入当地的社会,成了华裔,不再是华侨。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社会,以华人为主,到了21世纪,老华族移民的后代大多已褪去了华人的色彩,严格来说,他们究竟还是不是华人,也许是一个可以争论的问题。即便新加坡华人已不是华人,也许是一件好事,不是悲哀的事,就如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的后代,多已不是美国华人,而是华裔美国人;在新加坡,他们已经不是我们常说的新加坡华人,而是华裔新加坡人,一个崭新的新加坡人已经开始被塑造出来。这些新加坡华人,特别是三十几岁以下的,除了在血统上是黄皮肤黑眼睛,其语言、思维、文化风俗习惯,都已经不是传统中华民族的。这其实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虽然老一辈的传统新加坡华人或许无法接受。华裔新加坡人身上褪去的一些华族色彩,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语言上,他们认同英文而不认同华文。新加坡自建国以来,英文一直都是主要的工作语文,也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语文,各民族的母语(包括华语)被退居为第二语文,加上学英文比学华文要来得容易,大环境是英式的,学生开始接受英文,厌恶华文,甚至排斥华文。在双语教育政策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面对学习华语的困难,而举家移民海外。
新加坡的家庭,普遍上都面对这样的尴尬:父母在家里讲华语,孩子在家里则讲英语,拒绝讲华语,到头来还是父母让步了,让孩子讲英语就是。即使在极端重视华文教育的华族传统家庭,父母双双都受过高深的华文教育,也拿孩子没有办法,姑息孩子,以致孩子的华文程度日益低落,父母也默默接受,虽然心里还是抗拒。新加坡教育部原来只要求学生学懂2000个汉字,后来增加到3000个,笔者认为,要搞好华文,只掌握3000个汉字是不够的,更何况他们掌握的远远少于3000个。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华文的意愿,学生在中学毕业后,大多看不懂中文报刊,更遑论中文著作了,他们也没有要看懂中文报刊的意愿。
华族色彩的褪去,也表现在民族的认同上。华裔新加坡人大多认同新加坡而不认同中华民族,这是中华民族色彩缺失最显著之处。自新加坡实行以华语取代方言的政策以来,新一代的华裔新加坡人很多已经不知道他们的籍贯。用华语取代方言,原来对学生学习华语是有利的,但由于他们对华文的不认同,不懂方言反而淡化了他们的华族色彩。新加坡的华校消失在1987年,至今已有20多年。于1987年上小学的新加坡人,现在已经30几岁。这些家长和孩子的第一语文都是英语,他们的华语水平都非常低落,因此在这些家庭里作为第一语文的英文,就逐渐成了他们的母语。
华裔新加坡人在思维上是西化的,这是由于第一语文是英文的必然结果。华文基础差,既看不懂也没有去看懂华文著作的意愿,这样如何能够吸收中华文化?难道儒家文化可以通过英文媒介来传承吗?由于第一语文是英文,读的是英文书,接触的是西方媒体,思想不免会逐渐西化,思维也就开始变成西式的,中华色彩由此淡化。新加坡是和中国不同的一个地域,没有理由要求华裔新加坡人一定要保存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新加坡是个国际大都会,是一个中西文化荟萃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新加坡人,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将来的新加坡是属于这些30多岁以下的新生代,他们不认同华族与华文,英语将逐渐成为他们的母语,他们也将成为全新的新加坡人,这已不是我们主观意志所能转的。问题是如何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优秀的新加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