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圣公会中学校友难忘“母与子”塑像

   我最不能忘怀母校——圣公会中学里的那座“母与子”塑像,它当时就坐落在教务办事处和课室之间的小花园里。它象征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母与子”雕塑作品制作于1969年,由当年教导美术的陈悟迟老师操刀、构思、策划和指导当年在籍求学的我们亲手建筑而成。它的体积比一个成年人还大上三倍,又位于校门和办事处之间,是来往访客一定不会错过的塑像。很可惜,这座塑像如今已不见踪影了。在1969年筹塑这个塑像时,陈老师把塑像的造型和构思,与大家分享,同学群起响应;很快地,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家分工合作,从砌砖块、扎铁丝条,到打石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雕塑作品“母与子”拔地而起。但在建筑这个塑像期间,发生一件鲜为人知的小插曲。那时我们正准备年底的大考,每天都面对大大小小的预考试,人人都把自己弄得神经紧绷。有一天,大家正埋头紧张地应对历史科预考时,半途杀出个满脸通红、气急败坏的训导主任,他冲进考场,站在讲台前,面对着全班埋头专注应对考卷的学生大声怒吼,要我们马上把课室里我们正在坐着考试的桌椅分开,因为我们彼此坐得太靠近,他怀疑我们有作弊之嫌。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间大家都无法适应,茫然地把眼光从试卷上转移到主任身上,大家都看傻了眼,感到莫名其妙。这时,监考历史科的黄老师乱了手脚,赶紧介入要求主任暂时不要打扰学生考试。说时迟那时快,一位男同学已经站起身来抗议;随之,转身离开座位走出了考场。紧跟着,另外十位同学也接二连三地放下试卷和笔,走出了考场以示不满。错愕的主任看在眼里,大喊:“反了!反了!”
 
  第二天可想而知,消息不胫而走:一向是规规矩矩的教会学校发生出现“学潮”!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校务处马上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处置这十一位“罢考”的学生。根据曾经参与会议的老师事后的回顾,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有人认为应该严惩这批学生,以儆效尤。还好,十一位学生当中,大部分都是优秀生,经过校方多次的考虑,决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这样我们才得以参加校外统一毕业考试,顺利地完成学业,继续升学。事情过后,我们就在考场外象征师生关系的“母与子”塑像旁边拍了照留念。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悠悠岁月,几十年的光阴,一晃就过去了。当年“罢考”的我们,有两位已经离开了人间。每当我回到母校,经过“母与子”身边的时候,就会停步瞻仰她偌大的母体和她那坚实、宽阔的肩膀,她像是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托起了一片天空,用爱心呵护着躺在她双腿间的婴孩,一副温馨、幸福的写照映入眼帘。老师,不就是那慈爱的母体吗?而学生,恰好是那个躺在双腿之间、嗷嗷待哺的婴孩。
 
   事隔大约三十年光景,当我再次回到母校时,“母与子”塑像已不知去向,只看到小花园变得更小了,一半的园地已被新校舍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小片的竹林。回顾那段校史,心想,训导主任责有攸归;但错在时间和地点的不当。而身为学生的我们,正值年少,血气方刚,只凭一股热血和冲动,容易被激怒导致意气用事。毕竟那时离1950年代中期的学潮并不远。学生采取“罢考”的行动是极为严重的事。还好,当时我们师生关系,基本上还不错,能够理智地解决问题,而不让事情闹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背景:
笔者是当年的参与者,当年发生过的事依旧历历在目。因此没了象征性的“母与子”塑像让人缅怀当年的这段往事,的确有些令人感到遗憾。不过,这段校史仿佛是船过水无痕,已无法让后人引以为鉴了。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