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国大学院是新加坡首个提供博雅教育的学府,首届共收到1万1000多份入学申请,结果录取150多名学生。学院刚在本月开课,本科课程为期四年。这些学生背景多元,来自26个国家,其中62%是新加坡籍学生。其余较多学生来自的国家包括美国、印度、中国、马来西亚与加拿大。迎新活动上月开始,其中一周在新加坡,另三周在位于美国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校园。首届新生入学仪式将在本月27日举行。
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章原玮(右二)喜欢博雅教育的多元性,而美国学生安卡罗林(右一)乐于接触亚洲文化、同其他国籍的同学交流观点。同学来自不同背景,包括新加坡籍学生绮思蒂娜(右三)、美国籍学生娜雅(右四)、马来西亚籍学生谢俊荣(最后一排,左)以及中国籍学生解奕豪。对传媒工作感兴趣的章原玮(23岁)认为,跨学科教育可扩大他的知识面。这名新加坡籍男生从理工学院毕业后,顺利报读耶鲁—新加坡国大学院。美国籍学生安卡罗林(20岁)则放弃在其他美国顶尖大学已获得的学额,选择成为耶鲁—国大学院的首届学生,全因它多元的学生背景以及跨文化的学习环境。跨国籍交流可扩大国际视野。学生安卡罗林热衷于表演艺术,之前在瑞士工作,为当地非政府组织搞艺术节目。她对博雅教育感兴趣,放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等学额到新加坡念书。安卡罗林说:“虽然美国的大学教育素质很好,学校也有国际学生,但我感觉那里的教育与观点还是较以美国为中心。我对东南亚不熟悉,因此想到这里念书,接触不同的文化。耶鲁—国大学院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我们在课堂讨论课题时,分享各自国家的例子。我喜欢这样跨国籍的交流,它让我扩大国际视野。”

耶鲁国大学院学生来自26个国家,爱上跨文化环境。章原玮之前在新加坡工院念传媒与通讯,立志当媒体工作者。他说:“要成为一名好记者,你不能只熟悉某一个课题。你报道国际时事时,须有宏观的知识。博雅教育让我认识不同学科,这是很好的训练。”他认为,同学都很积极发言,这有利于相互学习。作为寄宿型学院,他能随时与同学交流意见,同学之间也自发主办活动如晨跑、舞蹈、歌唱等。中国籍学生解奕豪(20岁)还不确定自己想从事的行业,博雅教育因此可让他吸取广泛的知识,往后有更广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是学院重视的一环,学院有专门中心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领袖培训以及职业规划等服务。中心的每名职员照顾几名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另外,耶鲁—国大学院较特别的是,学生在四年大学教育里都要住在宿舍。每座宿舍由教职员担任舍监,学院有约12名职员负责协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安排社交活动等,他们也同学生一起寄宿校园。
学院重视东方与亚洲文化。课堂使用小组研讨会形式,每班约15人。记者走访一堂哲学与政治思想课时,学生正针对《论语》中叶公和孔子有关儿子举报父亲偷羊的谈话内容,以辩论形式探讨孔子的道德思想。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发言,教导这堂课的加菲尔德教授(Jay L.Garfield)则从旁引导学生思考。耶鲁—国大学院重视东方与亚洲文化,学生有机会接触中国哲学家如孔子、墨子等学说,并阅读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中国作家鲁迅的作品与司马迁的《史记》等。学生在首个学期的第七周会走出课室,在本地或外国参加跨学科的专题活动。一组学生与教职员将趁那一周到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了解它海啸后的重建过程。首届新生入学仪式在来临星期二(27日)举行,陈庆炎总统是受邀嘉宾。
校长表示学院环境国际化能创造更多元观点,耶鲁—国大学院校长佩里克莱斯·刘易斯(Pericles Lewis)认为,耶鲁—国大学院的特色在于学生的多元背景。他指出,美国耶鲁大学一般有九成美国人,其余属其他国籍。新加坡籍学生在耶鲁—国大学院占约六成,而新加坡本身是个多元社会,同样来自新加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文化与教育背景。他相信,耶鲁—国大学院的国际化环境将创造更多元的观点,也让学生为职场作准备。之前,耶鲁大学一些教授对新加坡的人权问题表示关注,要求耶鲁-国大学院须支持人权和政治自由。佩里克莱斯·刘易斯指出,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顾虑,新加坡的司法对学院维持学术自由和开放的原则没有造成影响,学院不会限制政治人物在校办讲座。已知将到校园与学生交流的包括本地论政博客区伟鹏(Alex Au)。
学院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已获得超过40家海内外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当学院发展稳定后,将每年收生250人、教员人数约100人。目前,学院的5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职员,有5名是新加坡人。学生前两年上相同课程,包括科学探究、哲学与政治思想等科目,到了大三时才选主修单元。14个主修科目包括经济、环境学、文学、心理学等。毕业生能获得文学士或理学士荣誉学位,达到某条件的学生也可多修读一年,考取国大法学士学位或耶鲁大学的环境研究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