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南大社会学系“羞辱”中文系毕业生事件发生时,笔者刚好就是台下的中文系毕业生,因而不得不针对此事发表一些想法。在我看来,致词的同学折射的不过是他的潜意识,或社会的潜意识——以为华校生或华语使用者的英文就不好。正如李俊贤学长的评论所述,这是许多人的刻板印象。和我一同毕业的同学当中,就有人表示,拿着中文系的大学文凭,会让许多雇主认为你的英文不好。但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受害人”与社会大众的反应。此次风波不过是一个引爆点,再次刺激华语使用者心中一直隐隐作痛的伤口,以及对英语作为强势语言的不满和自卑。试想,如果该同学是以华语致词,再用英语翻译以让不谙中文的人理解,这些风波可能都不会发生。可是,在新加坡的社会观念中,华语不好是合情合理的,英文不好却是可耻的。
犹记得在一次以英语交谈的场合中,一位心理学系的同学在我正要张口跟她说话时,对我说“I can speak Chinese”(我会说华语),像是当头一棒,我激愤地立马回了她“I can speak English”(我也能说英语),无须你屈尊来特意配合我说华语。我想这是潜伏在自己心中早已形成的意识所造成的反应。曾经有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与我分享她来到新加坡以后,十分强烈地感觉到许多本地人习惯以语言区分阶级。当他们发现你英文不好时,就会刻板地认为此人的教育程度、经济能力、文化素养等等均低人一等,而不会考虑教育背景等其它客观因素。反之,英语好的人,则会被认为是教育程度高、收入丰厚的“上等人”。当然,这样的肤浅和武断,也不只是新加坡才有的现象。南洋理工大学(http://www.eistudy.com/ntu/) 的前身南洋大学,是当时海外唯一一所以中文为媒介语的大学,不仅对英殖民地排斥华语、英语至上的政策作出反抗,也企图扮演一个海外华人文化堡垒的角色。创办人陈六使曾说:“吾人为维护华人文化之长存,实有创办华人大学之必要。”于是华社各界人士奔走筹款,为南洋大学的建成努力。犹记得上课时,老师曾给我们看过几张照片,是菜贩、舞女为筹款义卖、义演,出钱出力,让人感动。
现今的南洋理工大学与以往的南洋大学已相去甚远,参天的高楼建筑、日新月异的教室设备,南大的学生享受着世界级大学的学习环境,但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段南大历史,和南洋大学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相较之下,南大中文系的学生,大多都学过这段历史,继承相同的使命,想起云南园时不会忘记“自强不息,力求上进”八个斜草坡上的大字,叫声“老师”时会想起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温厚的师生情谊。为了经济发展和政治环境需要,新加坡在独立以后选择了英语作为其行政语言。在新加坡,英语程度受到极大的重视,英文似乎会与进步、开放、繁荣、理性、国际化扯上关系。这是因为英语的最初使用者带来了工业革命,是殖民时代的日不落帝国。反之,华语象征落后、闭塞、腐败、保守。也就是说,或繁荣或落后,或开放或保守,与语言社会地位的强势或弱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新加坡重视英语,不外是因为它与这些背后的发展有关系,但是,到底是语言成就了繁荣进步,还是繁荣进步成就了语言?语言承载文化。语言是一扇窗口,让你看到另一个世界。在为了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使用英语的同时,忽略华语,摒弃自身原本属于的那个世界、文化和价值观,是许多新加坡人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