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毕业生代表致词风波:语言无贵贱

     我是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应届生,也参加了今年的毕业典礼。读了7月27日题为“称中文系学生不会讲英语,南大毕业生引非议”的报道,有感而发。当时,坐在台下的我,原本被邬瀚辉同学的开场白给逗笑了。可是,当他杀出那一句“特别针对那些或许不明白我刚刚用英语发表演讲内容的中文系……”,我全身都感到不舒服,甚至有股冲动想要上台立即为中文系辩护。幸亏毕业的喜悦还是缓和了所有中文系师生的心情。

南大毕业生代表致词风波:语言无贵贱

    我在想,致词人引发中文系人的不满,是不是抵触了中文系毕业生不言而喻的敏感深处。这又或许是每个中文系人内在情绪的爆发点?我也开始反思当时的愤怒之火是怎么燃起的。新加坡的双语制度早在1970年代就开始实行。虽然政府说的是“双语”,但是在新加坡以英语为行政语言的环境下,是极少有机会使用华语的。致词人在台上的那句华语,真叫人佩服,可说是新加坡教育制度下的“双语人”。

我承认自己的英语不是很灵光,华文程度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况。 可是也因为新加坡是英语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在整个主流的教育制度下,选修中文系的人都是处于边缘状态。在寻求资料和知识方面,中文系人的知识也往往是在主流英语环境下累积,在思考过程中把英语的精髓转换成华语。

那谁又是真正双语兼备的人呢?人文与社会科学在1980至1990年代是不吃香的。当时追求的是实际,人们都争着要上工程系等。社会学和中文系也曾经在边缘的位置上求存。近年来,随着社会以及人们的观念改变,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才渐渐有所提升。人文社会科学院的精髓在于“人文精神”。创办南大中文系的李元谨教授也曾经说过,南大中文系要培育的是新一代的华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分语言贵贱,中文系人也不是什么井底之蛙,也不是连致词人半句英语都听不懂的人。中文系人不止是顾及到语言文化这一块,我们也是有视野,有批判性的社会人士。在此与南大中文系同届毕业生共勉之。

*
*
电邮 *
申请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

最新的留学攻略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您的收件箱

如未收到,请检查垃圾邮箱或确认邮箱地址是否正确

*
*
电邮 *
报名年级 *
国家 *
联络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