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报纸刊登了一系列关于新加坡教育现状的讨论,有希望基本维持现状的意见(以黎宁为代表),也有认为不应固步自封(以黄龙翔为代表)。因为我自己是在中国受的教育,而孩子却一直在新加坡念书,再加上身处教育界,所以以前就曾在《联合早报》上讨论过新加坡小学教育的优缺点。就整个新加坡教育的体系与精神而言,也确实尚有可以讨论之处。

首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新加坡的教育成功吗?不妨以数据为证,查阅2013年新加坡财政预算案,就可以发现这个小小岛国一年的教育预算,竟然达到约116亿元(其中大学阶段51亿元,大学前56亿元)。这个数字比较抽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据新华社报道:“2013年中国教育预算支出4132.45亿元人民币(以现在4.85的兑换率,约合852亿新元)”,但两国人口数量相差达近300倍。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不遗余力,并且也确实得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除了理论上完全消除了文盲之外,在硬件设施、师生比、教师素质、入学率等一系列数据上,都显示了新加坡教育的卓有成效。
既然如此,为何过去却还是批评不断呢?其实以过去的批评来看,主要还是针对层层选拔的精英主义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扼杀了部分学生必要的创造力。我个人也觉得,这种批评确实具有很大的合理性,而且也几乎是整个儒家文化圈国家与地区的通病,这种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在中国。但吊诡的是,“国际学生评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数据,却又显示了这些地区学生的巨大优势。这项测试旨在每3年测试参加国15岁年龄段的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能力,以评定高下。在最近一次2009年测试中,新加坡在数学、科学与阅读的国际排名分别为第二、四、五位,而中国则在三项测试中都名列第一位。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新加坡过去实行的层层筛选的教育操作方式,即通过小四分流,小学离校考试等每隔几年就把学生分开实施区别教育,而在大学之前,还会不断地提供各种特殊或快捷课程来将学生区别对待。所以我们看到为什么全岛会遍布各种比中国还多的补习班。孩子参加补习班的年龄也不断降低,记得第一次听说我女儿幼稚园K1的同学,在吃完晚饭后还要去上补习班时,实在是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
这种安排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其实除了很多人提到的菁英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之外,在过去还有现实的考虑,即在人力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之下,把最好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出人才”的地方。在过去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这确有其合理性,但在今天,则有失其维护社会公平获得教育资源的权利。
其实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新加坡其实是一个变化很快的社会,新加坡的教育也一直在变。我们起码就看到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小四分流已经取消了,各种考试排名的公布,也正在成为历史。下一步,我相信将是对学校排名形式的检讨。其实在很大程度之上,我觉得新加坡的教育始终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并且这是过去政府与无数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新加坡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教育也应该,而且过去几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它能够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将教育的重心,从给每一个新加坡居民提供一份可供糊口的谋生工具,转到把这些未来国家基石的个人天赋都发挥出来,并且尽量平等地给每一个无论是早慧,还是身心发育较慢的孩子,一份“平等”的机会,一份希望,这才是新加坡教育的核心精神所在,并且将是未来新加坡成功的真正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