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改良,就是在原有东西上做温和的、小幅度的修正。所谓改革,就是对原有东西做激进的、大幅度的转变。有人说过,新加坡先天不足,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缺,唯一最值钱的国家财产就是几百万的国人。所以,政府几十年在教育上倾尽全力,为“国家财产”保值增值,付出的努力在国际间也享有盛誉,当然更加成就了闻名于世的“小红点”奇迹。可是最近几年,岛内突然涌起对教育的各种批评声浪,从学前教育到小六会考,从学校功课到校外补习,不少“专家”瞬间冒起,一会要取消小六会考,一会要国有化学前教育行业,稀奇古怪五花八门,弄得向来平静如水的新加坡“泡沫”满天,动辄高喊要动刀子改革,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究竟要改什么?什么需要改革?改革就一定比原来更好吗?笔者感到困惑。先来看看被万箭穿心的学前教育。过去,新加坡的教育品牌就算不是有口皆碑,也是名声在外,备受各国推崇。优异成绩的取得,应该是包括学前教育界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的成功,应该荣誉共享。可“又贵又差”的坊间言论实在让人傻眼,它在告诉人们一个假象,原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新加坡教育是建立在一片流沙,就是不牢靠不可信的学前教育之上的。难道狮城的奇迹,就是把地基不稳的危楼塑造成为摩天大厦?突然听到这样一个违反正常逻辑的故事,那些口沫横飞的批评者可曾想过,一直默默耕耘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将情何以堪?
扪心自问,我们的学前教育真的如此败絮其中吗?有何数据或者证据可以证明?既然说到素质高低,就必然有一个客观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又是什么?它由谁来制定和品鉴?它在过去数十年又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而我们的持续教育又取得成功,是否说明它本来就可有可无?在骤然而至的社会压力下紧急出台的新素质标准,又有多少针对性和必要性?如此推敲盘剥之后,口口声声以改革为招徕的“专家”言论,恐怕就只剩下四个字——哗众取宠。当然,刚发生的虐儿事件是悲剧,但这是个案,恐怕还不是要大改猛革的充分理由。肇事教师有17年从业经历,从无投诉,所需专业资格证书齐备。如果以此意外得出行业内老师素质低的结论,显然就是别有用心的抹黑。不要让一次个人情绪失控的意外一叶障目,相信常识,相信自己,相信新加坡成功的今天,不是靠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胡混乱撞出来的——假如你觉得自己还不算太差的话。

至于功课多,压力大,小六会考害死人之类的荒谬说法,更加叫人啼笑皆非。教育部是没有提供足够的学校,还是没有足够的学位呢?保证人人有位有书可读,这是它的责任。但是,保证人人进名校,就不是教育部的事情了——哪怕你挥舞着选票威胁说要投给反对党。可反对党又能够保证把所有孩子都塞进名校吗?说白了,分明就是部分家长不敢直面自己内心那份虚荣和虚伪的推卸责任言辞。学校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给了学生多少功课,家长应该心里有数。真正把孩子压趴下,把自己累惨的,恐怕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和做不完的补习作业吧?那些升学压力是教育部强加于人的,还是自己额外自找的呢?有哪个喋喋不休的家长敢冷静地自问一下?又有哪个“专家”会本着做人的良知说句公道话呢?和那些巴不得把牛津字典都塞进孩子脑袋的人不同,笔者倒是觉得新加坡学生的学习太多,连那一点可怜的体育课时间都挤没了。新加坡不缺运动场地和设施,就是缺孩子积极运动的时间和动力。没有强健的体魄,考到状元也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书生而已。建议教育部想想办法改变,因为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对此是没有积极性的。教育部应该把胸膛挺起来,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做得不错!你要做的是与时俱进地在现状中稍作改良,包括课业内容和考试形式;而不是被噪音轰晕头脑,鹦鹉学舌地跟着说改革,一个成功的系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能够成功就充分证明其合理性。一旦头脑发热自毁长城,就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