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报名活动上星期四正式启动,第一阶段报名一般上新闻性不强,媒体报道不多。家长告诉我们,他们惦记着母校的好,对母校仍然保留者一份爱,希望这份情可以传承给下一代。我想,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欣喜的,说明一些家长追崇名校的观念已改变,也唯有这样邻里好学校的效应才有可能逐渐扩展。这个阶段只供有哥哥姐姐在校念书的学童申请,抢手的往往是传统名校,如特选小学、会馆或教会开办的学校。今年在13所学额已至少一半满的小学中,却喜见几所邻里小学的名字。这五所小学是位于盛港的安泰小学(Anchor Green)、三巴旺的毅勤小学(Endeavour)、裕廊西的伟群小学(West Grove)、位于中峇鲁的彰德小学,以及后港小学。另外,还有10多所邻里小学近一半学额已满,报读率最高的包括裕廊西小学、位于盛港的绿苑小学(Greendale)、武吉班让的崇辉小学(Beacon)和裕廊西的湖滨小学(Lakeside)等。
我列举的这几所新加坡小学,知名度和曝光率不高,相信除了学校周围的居民,绝大多数新加坡人不可能对它们留下什么印象。现在登上“荣誉榜”,报读率媲美甚至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校,可说是为邻里小学增添了不少面子。当然,有些家长可能是因为方便或区内的选择不多,才把孩子送到哥哥姐姐的学校,但无可否认地这些小学在一定的程度上赢得家长的信任和肯定。若孩子的求学经验不愉快,父母肯定为较年幼的孩子另觅他校,不可能因为图方便选回同一所学校。例如,单在盛港新镇就有11所小学,自2008年才开课的安泰小学却能脱颖而出,成为区内第二多人报读的小学,仅仅“落后”于大热门南侨小学。安泰小学明年有210个小一学额,在第一阶段已有125人报名,报读率高达60%登上全国之冠,几乎可说是一夜成名。
若邻里小学熬出名堂的现象能发展为趋势,教育部“每所学校均是好校”的愿景是否距离就不远呢?诚然,要打造受众人肯定的好学校不是一朝一夕办成的事情。除了加强宣传提升学校的形象,更重要是取得实质的成果,让家长深刻感受到小学教育如何对孩子起到正面、积极的影响。新加坡有190所小学,各校程度必然有差别,但只要学校真诚办学、真心关怀学生,学生和家长完全能感受到。同事的外甥女去年升上小五转换学校,从兀兰住家附近的小学转到西北部另一所邻里小学,乘地铁换巴士的时间每天多了一个小时。这所小学算不上是什么名校,但小女生上学开心多了,因为新学校的教学方式、校风和纪律、教师的热忱等都很不一样。小女生不再担心被班上同学欺负,家人明显感受到她学习态度有180度的转变,对于年底参加小六会考也更有信心。好学校需要时间酝酿,有不少小学在成名前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校,例如西部大热门孺廊小学。这所小学在1930年创办,到了80年代它仍是一所乡村学校,住在附近甘榜的学童到孺廊念书纯粹因为它是村里的唯一选择。今天,它已经成为全国学校中闪亮的星星,每年的学额都十分抢手,更在2011年培育出小六会考全国状元。
我的一个同事是孺廊校友,谈起母校成就时脸上洋溢着曾为校“打下江山”的自豪感。20多年前上小学时,学校常常鼓励她和同学参加大大小小的讲故事比赛、时事问答比赛等,在面对名校竞争时他们做足准备应战,一次一次为学校争取荣耀,让学校打稳基础。本周进入小一报名第2A1阶段,即校友会成员的子女有优先权报名的阶段,传统名校如圣尼各拉女校、公教中学(附小)、南华小学和新加坡女子学校依然抢手,仅剩下几十个学额给后面其他阶段的申请者不过,我们注意到一些不那么出名小学的校友也选择送孩子回母校就读,例如南山小学和培青学校。家长告诉我们,他们惦记着母校的好,对母校仍然保留者一份爱,希望这份情可以传承给下一代。我想,这样的现象是值得欣喜的,说明一些家长追崇名校的观念已改变,也唯有这样邻里好学校的效应才有可能逐渐扩展。接下来几个星期,小一报名继续按阶段展开,名校学额的竞争估计也越来越激烈。邻里小学要如何在一众名校中出位,我想培育品学兼优且热爱母校的学生肯定是每所学校的“最佳活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