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遗传性因素,导致一个心脏结构看似正常的人,患上心脏衰竭症?本地一组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简称新科研或A*STAR)的医生与科学家,将展开一项前所未有的研究,尝试解开导致一个人患上某种心脏衰竭背后的基因谜团。领导小组的理查斯(Mark Richards)博士向新加破媒体介绍研究内容。他也是国大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他举例说:“你可能听过有人说他的爷爷每天都抽20根烟,但是还是可以活到99岁,有些人生下来就是有比较低或高的健康风险,我们想知道患上某种类型心脏衰竭背后的原因,这样就能更好地预测风险,也让医生为病人提供更针对性的医疗知识。”小组将在接下来五年内,邀请本区域5000至8000多名心脏衰竭患者参与。这些对象其实主要来自国大心脏中心也正在同时进行的另一项心脏衰竭调查。

理查斯说,他所领导的研究相信是全球首个以这样的规模,针对性地对心脏衰竭种类进行的研究。心脏衰竭患者分成两类。属HFrEF型的患者是因为心脏泵出的血量较少而心脏衰竭,他们的心脏结构与正常人心脏有些不同。另一类就是HFpEF型,他们心脏结构与非患者的心脏相似。理查斯解释,虽然医生可以从超声波图看出患者属哪个类型,但现有的医学研究还无法知道为什么看似正常的HFpEF型心脏也会有衰竭的风险。他说,医学界目前能够为HFrEF提供有效的治疗,而HFpEF却无法得到同样有效的治疗。这类病人人数其实不少,占心脏衰竭病人人数三成或一半。因此,医学界“需要知道患上这类心脏衰竭的人体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理查斯强调,虽然研究结果可以用来为不同心脏衰竭种类患者制出适合他们的药物,但这不是这项研究的最终目的。理查斯所领导的研究与其它两项相关研究同时进行。国大和新科研的人员希望这些研究能够加深医学界对心脏衰竭的认识。三项研究一共获得全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总值900万元的拨款,为期五年。这项针对基因构造的研究将获得其中300万元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