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可设立鼓励框架 推动企业“共享经济”。几年,社会创新领域掀起了一股“协作消费”风潮,一些计划以共享资源为出发点而取得成功,使得这个新型消费模式得到各地企业与政府的关注。一名议员3月5日就在国会上详谈“共享经济”的好处,促请政府设定奖励框架,鼓励企业将这个创新概念根植到本地。“协作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或“共享经济”(shared economy)模式,是一种强调与别人共用资源的新经济概念,在现代科技与社交网络的推动下,逐渐为美国、韩国等国家带来消费变革,在201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十大改变世界的创意”之一。刘琳(白沙-榜鹅集选区)昨天在国会辩论新财政年的财政政策时就向政府提议,应开始在本地推动这股新趋势。

刘琳也是非盈利组织“社会创新园”(Social Innovation Park)的创办人。她昨天在解释“协作消费”模式时以美国旧金山的旅行资讯网站Airbnb为例,指这个由两名年轻人创建的网站因采纳了“共享住房”的概念,让有空房子或房间出租的人在网站上宣传,为找临时住宿的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引起热烈反响,业务已拓展到全球192个国家的三万多个城市。她说:“简单来说,这就像回到当年甘榜人家与他人分享或交换东西的日子。换言之,协作消费模式的重点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资源的共享。例如,很多人家里都有电钻或一些不常使用的工具。如果几户人家能一起共用这些工具,不但能节省存放的空间,也能确保这些工具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获充分利用。”刘琳建议,新加坡人如果想创业,能尝试以协作消费的概念为基础,创立汽车合作社、脚踏车合作社、邻里托儿服务网络或乐龄看护网络等,提倡互信互助的社会企业模式。
合作推行创新是正确方向。另外,政府这次通过财政预算案推出“行业合作计划”,支持行业内发展,也引起刘琳的兴趣,因为她认为“通过合作推行创新”是正确方向。她指出,希望政府同时能设立奖励框架,或是放宽交通与住屋等面对严重供应短缺的领域的规定,将共享资源的概念带入本地。她说:“如果能成功实施,这将为政府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框架,去重新思考我国的经济体系。这将能为新加坡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降低生活费、减少不平等待遇,并促进互信与社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