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小红点开始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计划在两年内从“太空”俯瞰蓝色地球。
到了2015年,我国不但将有首个商业用途的人造卫星升空,首个新加坡人也有可能飞到20公里以外的上空,向国人问好。
在企业纷纷准备步入太空的同时,政府也成立了跨政府部门和机构的航天科技与产业发展办事处(Office for Spa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简称OSTIn),来推动本地宇航业的发展。
多个机构和企业分别在昨天开幕的2013年环球太空与科技大会(Global Spa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3)上公布这些计划。
大会主讲人之一,也是欧洲宇航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技术转移署署长萨尔茨格贝尔(Frank Salzgeber)对本报说:“任何国家只要停止探索,就会停止发展前进。别看新加坡是小国,它能成为多个国家或跨国机构在宇航业的合作伙伴,从中推进国内其他工业或领域的发展,更能激发全国人民的想象力,鼓励人民不断寻求突破。”
总理公署部长兼内政部及贸工部第二部长易华仁是大会开幕仪式嘉宾。环球宇航业自2006年来,每年增长7%,去年总值2900亿美元。其中,卫星工业就每年增长11%,去年达1770亿美元。易华仁认为我国发展宇航业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应。
而新科电子(ST Electronics)准备在2015年,也就是我国庆祝独立50周年之际,发射我国第一个商业用途,也是迄今最大的卫星。卫星名为“铁洛斯一号”(TeLEOS-1),名字源自希腊语“teleos”,有“终极完美”之意。
2011年初,我国的首个卫星X-SAT升空。这个南洋理工大学从印度发射的卫星重达100公斤,有小型冰箱大小。它负责捕捉地球表面的图像,供科研人员进行研究。
不到两年时间,我国又准备发射更大的卫星。新科电子的铁洛斯重400公斤,主要从550公里高的太空拍摄地球景观。只要长度或宽度达到一米的物体,铁洛斯都能捕捉得很清楚。新科电子总裁李福燊受访时说,公司将出售图像给有意购买的买家,不论买家来自军方或商业界。
除了铁洛斯一号,我国也有可能在2015年见证首个新加坡“准太空人”。
本地太空科技公司IN.Genius(简称ING)昨天在大会上同新加坡太空与科技协会和新加坡科学馆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方要培养年轻国人对太空的认识与热忱,并立志在两年后把新加坡人送入20公里以外的高空。
ING将全权负责这个任务。严格意义上,距离地球100公里的大气层以外才叫太空,但总裁林盛(53岁)说,人类到了20公里的高度,就能看到地球表面和气层,可算是“太空边缘”。
拥有飞行执照的新加坡公民下个月起可以尝试报名,参加宇航员培训计划。申请者须在5月30日之前把个人履历电邮。
ING已为太空舱进行了七次的无人试飞,相信太空舱进行第10或第11次的试飞时,就能载人。随行的将有来自另一国的宇航员。
另一方面,科学馆和新加坡太空与科技协会合作,拟出培训项目邀请学生参与。学生不但能增进对太空的认识,也将同宇航员一起,近距离观察他是如何进行训练的。
在各方运筹帷幄的同时,经济发展局(EDB)在去年8月设立航天科技与产业发展办事处。处长饶毅升向本报解释说,航发处将专注于卫星工业,以及相关的地面通信服务。
有望发展或加强现有卫星业务的企业可申请航发处的资助。易华仁致辞时说,贸工部将在接下来财政预算案中,公布拨款详情。
饶毅升认为在航发处发展卫星工业的同时,ING也尝试让新加坡人升空,这有助于拓展我国宇航业。
新加坡留学专业也可以选择太空技术方面的专业,从而能在新加坡获得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