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肯定老一辈新加坡人为国家建设所作的贡献,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昨天中午为领取公共援助金的乐龄人士举办首个全国对话会。全国对话会专为贫老而办 ,中区社理会将把反馈交相关部门参考。
以方言畅所欲言
30名年长者以各自熟悉的方言如福建话、潮州话和广东话畅所欲言,表达对个人生活与国家未来的看法,社理会将把他们的反馈呈交给相关部门,作为今后修订政策的参考。中区市长陈振泉认为,直接聆听老一辈国人的心声有助于打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位于直落布兰雅大道第27座组屋的@27家庭服务中心,2月19日天有30名来自中部三个乐龄活动中心的老人欢聚一堂,齐捞鱼生和享用自助餐。他们年龄介于65岁至92岁,住在一房式租赁单位,每月靠领取政府的400元公共援助金过活。用餐后,筹办春节聚餐的中区社理会特地举办别开生面的“多语言”全国对话会,聆听他们的心声。主办者按华语、英语/马来语、福建话/潮州话及广东话的新加坡语言将他们分成四桌进行交流。外交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高级政务次长陈振泉也轮流到每一桌与老人家交谈,并给他们分发年柑和红包。他受访时说:“全国目前有大约3000个领取公共援助金的个人和家庭,三分之二住在中部地区。尽管他们所占的人口比率很小,但如果我们要打造有包容性的社会,就不应该忽略他们的心声。社理会因此决定专门为他们办一场全国对话会,收集到的反馈,属于社理会管辖的我们将尽快处理,其余则呈交给有关部门,作为政府今后修订政策的参考。”

中区市长陈振泉(右一)到“粤语桌”与年长者交谈,潘金兰高兴得站起来,即兴献唱粤曲。
参与对话会的乐龄人士大多对政府提供的经济和医疗援助计划感到满意,表示只要省吃俭用,每月400元足以过活,但也有人希望政府多给100元,以应付红白事等“社交开销”。此外,他们也提出许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建议,例如住在直落布兰雅弯的谢乐怡(75岁)希望政府在组屋底层修建座椅,增加巴士站和拓宽行人走道的梯级;住在桥北路的张建山(75岁)则希望当局“别让独居惯了的老人家与陌生人合租,以免在生活上发生摩擦”。